《声生不息大湾区季》前导片,一开篇就抛出一个话题:
港乐已死?
这个话题的引子,正是《2021年度叱咤乐坛颁奖典礼》把“我最喜爱的男歌手”这个重磅奖项颁给姜涛。
这几年,由此引发的讨论颇多。以姜涛、MIRRPR为代表的这一批VIU TV帮歌手登顶各大颁奖典礼,却表演“没眼看”,成为众多媒体“港乐已死”的最佳例证。
曾经,巨星云集的香港乐坛颁奖典礼,是很多大陆人关于流行音乐的启蒙。只不过,随着乐坛生态的改变,以往大家熟知的颁奖典礼,好像越来越没看头,也越来越少人关注了!
为何会这样?
四大颁奖典礼香港乐坛的颁奖典礼,是很多内地人的启蒙。
作为一个80后,我第一次看到香港乐坛的颁奖典礼,已经是千禧年前后了,那种星光熠熠的场面,还真是让人倍感新鲜。
大学后,我就迅速补起了香港颁奖典礼的课,于是也基本掌握了香港颁奖典礼的格局。
在以前,香港乐坛有四大颁奖典礼。
香港电台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是最早举办的一个。
商业电台“叱咤乐坛颁奖礼”,曾经号称是最公正的一个颁奖典礼,因为他们颁奖以电台播放率高低来衡量。不过,播放率这事,跟DJ的喜好也有很大关系。商业电台奉行独立专业的音乐精神,所以许多小众音乐或独立非主流的音乐都会在这个颁奖礼涌现。
TVB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因为TVB是香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台,长期霸占着七成以上的收视。在电视捞饭的时代,每次颁奖典礼播出,都有几百万人收看。
新城电台的“新城劲爆颁奖典礼”,奉行的“皆大欢喜”的原则,每年颁出的奖项超百个,因而被人称为“猪肉奖”。
每一年,四大颁奖典礼,都是从圣诞起拉开序幕,由新城劲爆开始,紧接着是商台的叱咤乐坛和TVB的劲歌金曲,压轴的是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最后四家机构会一起颁发一个“四台联颁大奖”,得奖者意味着拿到了那年乐坛的最高荣誉。
辉煌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乐坛最辉煌的时期。
那时候,香港差不多是西方联结中国的唯一纽带,内地的改革开放带动了香港经济起飞,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市民旺盛的文化娱乐消费。
《声生不息大湾区季》里,肥妈说,从85年到95年,那时的颁奖典礼都搞得很大。
那时候,颁奖典礼几乎都是在红馆这类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场地举办,大家耳熟能详的天王巨星济济一堂。用港媒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粒粒巨星
为了在颁奖典礼上取得好的成绩,唱片公司一般一年至少会为旗下的重头歌手打造两张唱片。年末的这张,基本就是冲着在颁奖典礼上夺奖来的。
而粉丝也为了偶像争得水火不容。八十年代的“谭张之争”,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的明争暗斗,都为大众留下了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时候的颁奖典礼竞争有多激烈呢,我们来看看1992年“十大劲歌金曲”的获奖名单:
第一首:《我来自北京》黎明
第二首:《分手总要在雨天》张学友
第三首:《真我的风采》刘德华
第四首:《还是觉得你最好》张学友
第五首:《我的亲爱》黎明
第六首:《醒醒》林忆莲
第七首:《长夜多浪漫》刘德华
第八首:《情人知己》叶倩文
第九首:《第四晚心情》郭富城
第十首:《容易受伤的女人》王菲
十首上榜歌曲中,四大天王就占了7首,其他三首分别由林忆莲、叶倩文和王菲获得,他们都是当年最火的女歌手。
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唱到街头巷尾皆知的王菲,从头坐到尾,到第十首才终于获奖。那一刻,她的表情是“好惊啊”的欣慰。
被称为第五天王的李克勤,只凭借《红日》获得了一个“最佳音乐录影带”奖。
那个年代的颁奖典礼,含金量有多高,可想而知。
1999年,黎明在个人演唱会的最后一场,宣布不再参与颁奖典礼,其后,几位天王也纷纷跟进。随着四大天王、王菲这些真正的天王天后逐渐告别四大颁奖典礼,也代表着香港乐坛最辉煌的年代,逐渐步入尾声。
夕阳余晖千禧年后的香港乐坛,并没一下子就断崖式地不行了。
郑秀文、杨千嬅、陈慧琳、梁咏琪、谢霆锋等90年代出道的歌手,参与了几年颁奖典礼后,千禧年之初,颁奖典礼的常客,男的有陈奕迅、张敬轩、古巨基,女的有容祖儿、杨千嬅、谢安琪,组合奖则很长一段时间把持在TWINS手上。
那个年代的颁奖典礼还可以看,但已经与八九十年代那种极度辉煌的场面不可同日而语了。
2009年TVB和四大唱片公司决裂,是香港颁奖典礼真正“没眼看”的转折点。
所谓四大,就是环球、索尼、华纳、EMI四大唱片公司。
于2009年联手成立了HKRIA(香港音像联盟),为了弥补唱片销量不断下滑的损失,只能将目光放在版税上,宣布采用全新且国际接轨的版税计算方法收取费用。
TVB无法接受每年需支付1000多万元的费用,于是双方闹掰,四大歌手不再亮相TVB,TVB也不再为四大歌手宣传。
这次决裂,让本就已经不好看的香港乐坛颁奖典礼,变得更加难看。
从千禧年后,随着MP3的传播介质的兴起,本来就已经因盗版受到重创的香港唱片业,更加一蹶不振。
由于做唱片不再挣钱,于是唱片公司也就没了心思再为歌手重金打造专辑。
那些年的颁奖典礼,我听得最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
捱!
因为做音乐不再赚钱,很多新人歌手唯有在热爱与生存的边缘煎熬。
门户之见2018年,内地《偶像练习生》、《创造营》的男团、女团选秀搞得热火朝天。李嘉诚儿子旗下的VIU TV也办了一个本土的选秀节目——《全民造星》。
这个节目,开篇讨论的话题跟《声生不息大湾区季》相当一致:港乐是否已死?
接受采访的新生代,大多已是被K-POP洗脑的一代,问到喜欢的广东歌,大多要愣一愣。
很多内地观众在网络上看过这个节目,最大的感受就是“穷”,场景、选手都没法和内地同类型节目相比,但是这个节目在香港本土确实火了。
疫情之后,由于国外歌手进不来,粉丝也不能外出朝圣,间接推动了这批选秀歌手的爆火。姜涛每过生日铜锣湾就要变成“姜涛湾”,2021年MIRROR一年就接了76个广告!
这里要略略为被群嘲了许久的姜涛说句公道话,他的唱功其实也没那么差,在那批歌手中属于矮子中的高子。只不过被捧得如此之高,真不知是因祸得福还是因福得祸……
另一边厢,曾志伟2021年担任TVB总经理,在他的力推下,无线终于与四大破冰。
但是,香港乐坛的生态并没有变得更好。由于某些不宜深度讨论的问题,乐坛分门分派的现象变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台的叱咤乐坛已经几乎成了VIU TV旗下歌手的天下,连系出同门的张天赋都被挤压。TVB旗下的歌手,要拿个奖更是破天荒。
2023年5月21日,已经播出42年的TVB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走向终结,似乎也成了香港乐坛从巅峰向低谷滑落的最佳注解。
如今其他几个颁奖典礼虽然还在办,但越来越不好看,越来越沦为小圈子游戏。
为何衰落
香港乐坛颁奖典礼,之所以越来越没眼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乐坛颁奖典礼是依附于乐坛的繁荣而存在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的颁奖典礼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唱片业蓬勃,从业者能赚到钱,催生了巨星频出、佳作频出的乐坛黄金年代。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盗版横行、网络传播介质兴起以及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都让香港乐坛颓势难以逆转。
其次,广东歌的市场越来越小。
《声生不息》前导片里,有位嘉宾说,现在新人不冒头,是因为聚光灯没了。说白一点就是以前香港流行音乐是强势文化,随着台湾、内地乐坛崛起,广东歌市场已经成为拼图的一小块。
韩国K-POP的流行,更分走了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
最后,就是香港乐坛的创造力确实没以前好了。
这些年,香港确实涌现出了张天赋、曾比特、炎明熹等一班有潜质的新人。但香港幕后班底,来来去还是那一班人,每年港乐的精品有,但确实十个指头数得出来。
当然,由于以前香港曾经有过成熟的唱片工业,因此这些唱片公司,还是在做专辑的。
内地的颁奖典礼,无疑是师承港台的。
90年代,香港乐坛直接影响了相邻的广东地区,诞生了一个岭南歌派,广东台甚至还推出过一个“岭南新歌榜”。
不过,广东歌坛没红几年,重心就移向了北方。
中央电视台和MTV音乐电视台举办的CCTV-MTV音乐盛典,曾经是是乐坛的一个流行指标。
随着乐坛生态的转变,现在内地的音乐颁奖典礼,也越来越乏人关注。
因为音乐行业“做唱片-争奖项-扩大知名度-赚更多钱”这样的链条已经行不通了,除了有雄厚粉丝基础的歌手,唱片公司已经很少斥巨资培养新人、打造专辑了。
对于很多唱歌公司而言,与其用心做专辑,还不如做一两首抖音神曲来得更有价值。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