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九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1-27 05:52:38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九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第五节 石涛的艺术理想

在由明入清的汉族文人里,石涛公元(1642 - 1707)年出现相对较晚。他乃明朝皇室后裔,生于广西全州,俗姓朱,名若极。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等。他三岁时便遭遇朝代更迭,家破人亡,遁入佛门以求生存,这注定其人生充满坎坷。和前面所述的学者、书家不同,石涛以绘画为主要事业,不过他论艺如同苏轼,常常将诗文书画一并探讨,且其思想深邃且独特,熠熠生辉,因而有必要予以介绍。

邵松年在《古缘萃录》中称石涛“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正因如此,他的论述相较于那些瞻前顾后、唯恐失了身份体面之人,往往振聋发聩,直抵人心。

石涛的书法观念源自苏轼,又从自然事物中获得感悟。李鱓《大涤子传》记载:“是时年三十矣,得古人法帖,纵观之,于东坡丑字法有所悟,遂弃董(其昌)不学,冥心屏虑,上溯晋魏,以至秦汉,与古为徒。既又率其侣游黄山,攀接引松,过独木桥,奇松怪石,千变万殊,如鬼神不可端倪,狂喜大叫,而画益进。”石涛早年从董其昌起步,三十岁左右看到苏轼书作有所感悟,继而游黄山,目睹大自然的奇妙,从而进入师古人、师造化的阶段。

石涛对于法则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其题画道: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

在石涛所处时代,由董其昌倡导的文人画仍在延续,代表人物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号称“四王”。他们主要模仿古代文人画家的范本,强调无一笔无来历,被视为画坛正宗。

石涛的论述自然与这种风气相关,他四十九岁到北京,和当时的权贵、文士多有往来,也期望获得认可。然而当时的北京艺坛充斥着复古潮流,石涛自然率意的画风被视作“纵横习气”,难以立足。在京城创作的画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卷》的跋语中,石涛强调“不立一法,不舍一法”,这显然与当时的风气相悖。所以他在落寞离开京城后,更加坚定了以自我为主的思想。

他探寻法则的来源,得出任何范式皆为人所创造,历史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法则。每个人若想崭露头角,就得施展自身才能去创造并超越前人。师古人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师古人之心,而非拘泥于古人范式。这一思想较其早期又有了一次飞跃。

石涛在探讨书画、诗文时,强调师法“自然”“古人”的同时,更注重自创之法。他曾言:

画分南北宗,书有“二王”之法。张融曾道:“不恨臣无‘二王法’。”现今试问南北宗,是我宗于它?还是它宗于我?一时令人捧腹道:“恨‘二王’无臣法。”主张自用我法。

石涛大力推崇“我自用我法”,且在实践中逐步彰显出天真自然的艺术风格。其画、书、诗的风格始终如一,不受拘束,时而严谨,时而粗放,时而飘逸,时而古朴厚重,时而峥嵘,时而恬静。他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天真质朴”。他在《赠高翔刻印七古诗》中说道:“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秦汉相形新出古,今人作意古从新。灵幻只教逼造化,急就草创留天真。”不避老丑,不避狂野,超越时品,此乃石涛书画的基本精神。

而“时品”恰恰为他所鄙夷。他表示:

唐画为神品,宋、元之画乃逸品。神品居多而逸品较少。后世学者众多,各凭所识。古人从神品中领悟逸品,今人却从逸品中衍出时品。力求超越他人却终究无所超越,我不知此中缘由。难道不是文章翰墨一代有一代之神理,天地万类各有其种子,神品终归神品之人,逸品必属逸品之士,时品则定然无法与之相类吗?若没有斩关之手,又怎敢涉足笔墨,不过是徒劳受苦罢了。

“逸品”既是绘画理论中的论题,也是书法品格中的问题。石涛认为“神品”“逸品”皆是古代不同时期的巅峰,然而当下文人模仿这些典范,却沦为“时品”,所谓“时品”,指的是只学到古人皮毛,且相互习染成风的作品。这种自以为是的“时品”,决然无法与“神品”“逸品”相媲美。石涛觉得突破“时品”的关键在于拥有“斩关之手”,也就是要有胆识、有魄力。

石涛向众人言明,艺术创作应当以“气”为重:

作书作画,不管是前辈还是后学,皆需以气取胜。得此气者,精神璀璨跃然纸上。若意懒,则浅薄无神,难成书画。擅长收藏之人,不应追求纸张的长短粗细,古人的片纸文字珍贵如拱璧,求得不易。然而其临笔之时也并非易事。故而具备真精神、真命脉,一旦展露,径直穿透纸背,此皆是以大手眼、大气力,破阵陷刃,无法阻挡。从而使得百世之后,依旧晶莹不灭。恰如文天祥先生所讲“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气”在于存“真精神”“真命脉”,需将艺术视作生命。否则只是徒具形似,而无切实价值。针对此点,他于《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表述得更为彻底。文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褪去毛骨,混沌中放出光明。纵使有笔非笔、墨非墨、画非画,自有我存。

此处虽是就绘画而论,实则乃石涛艺术精神之写照。刘熙载称司空图《诗品》对书法的助益超过庚肩吾《书品》。我们也能讲,石涛《画语录》尽管是谈画,却同样有益于书法,乃至所有艺术。他所提倡的“真性情”“真生活”,乃是艺术能否深入人心的真谛,古往今来所有伟大作品的诞生皆循此道。(全文共计:214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