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统一的关键,却是因上党而起,它有什么魅力?

秋珊说文化 2024-11-02 09:26:59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一开始分封了800多位诸侯,谁都不会想到,春秋时期籍籍无名的秦国会突然崛起,最后统一天下。可是你知道吗?战国末期,北边的赵国,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崛起,成为秦国在赵国后期统一天下的唯一障碍。秦国以步兵见长,赵国以骑兵见长。两国各有所长,赵武灵王甚至预想过赵军从代郡、九原南下,绕过函谷关,直取咸阳,重创秦国。可是却因为一场宫廷政变,赵武灵王被囚于沙丘宫,新任的赵惠文王也没有下定决心,跟秦国决战,这一计划就搁置了。

赵武灵王的计划是好的,可行性也很高,要是得以进行,这天下鹿死谁手就未可知。而赵国经过了赵惠文王的休养生息,赵国也在逐渐强大,赵国隐约间已经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西边的秦国和北边的赵国必有一战,决定天下的归属。秦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东出道路,攻打韩国野王,切割了韩国上党跟本土的联系,上党成为了韩国的飞地。韩王十分恐慌,想要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熄灭秦军的怒火,可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跟上党百姓商量,将上党给赵国,在凭借强大的赵军击退秦军。

按照道理说,赵国不会因为一座城而得罪秦国,可明白上党的地理位置后,你就明白赵国宁愿跟秦国为敌,也要接受上党。上党对于韩国来说,是保全不了的,毕竟打不过秦国吗?而且韩王也不会为了一块跟本土关系不大的飞地去得罪秦王。可对于赵国来说,上党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强国力,而是相当于太行山东麓,国都邯郸的存亡。

上党郡位于西部的太岳山和中条山之间的高地盆地,既有农业条件可以为赵国军事行动提供补给,又对邯郸城居高临下。秦国占据上党,可以对邯郸城呈俯攻的威胁;而邯郸城中的赵军可就是仰攻,高下立判。上党之于秦国来说,赵国占领上党,只会延缓秦国的东出之势,但不能阻止。赵国占领上党高地,也不可能威胁秦国本土,秦国本土位于关中平原,想要威胁秦国,赵国除非占领河东的晋南盆地或占领整个河西。秦国的东出从秦孝公始到如今的秦昭襄王,已经百年,秦国通过蚕食魏韩两国,已经有了很大的缓冲空间。

所以,上党给了秦国,赵国就危险了。秦国野心不死,邯郸城就危险一分。韩国拿着上党,赵国还能放心,韩国是战国七雄最末,国力最弱。韩国也没有想法和能力去攻打赵国。而韩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就通过上党一地来个祸水东引,自己承诺,把上党割让给秦国。而上党地方则降赵,让秦赵两国火拼,自己则置身事外。谁也不得罪?

韩国已经不是第一次祸水东引了,韩国的“驱虎吞狼”之策源于韩昭侯时期的申不害变法,战国初期各国纷纷开始变法,韩国也不例外。韩国选择的是“术”治,韩国的“术”治让韩国强大一时,可时间长了,弊端也随之而来。韩国上层官员“术”治之风盛行,国家内部不思富国强兵。反而周旋于列国,直接左右了战国后期30多年的方向,加速了战国时期的结束。

就连秦始皇后期的郑国渠也是韩国的“间人”之计策,本来是想要延长韩国的时间,谁知道直接给秦国带来了万亩良田,这个时候“术”已经抵挡不了“势”了,韩国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言归正传,赵孝成王当然是笑纳了上党地区,虽然受到了廉颇等人的反对,可毕竟战国时期有时候出动大军还不能得地,更不用说,上党的主动归附,赵王也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赵国得到上党,秦国当然不许,秦国大军从韩国脱身,来到上党城下。上党虽然有赵军驻守,可秦军也不弱,随着源源不断的秦国大军进攻上党,上党城破。

上党落入秦国手中,秦军并没有退去,反而,更近一步来到了赵国长平城下。这一战,秦昭襄王已经等了很久,秦赵两国作为当时天下最强的两个国家,这一战决定了秦国是否能统一天下,秦昭襄王年岁已大,这是他最后的机会。赵国朝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廉颇为首的防守派,认为秦国远道而来,肯定会退去;一种是以赵括为首的主战派,认为秦军远道而来,赵国是本土作战,赵国必胜。赵孝成王还是相信了廉颇,采取守势。

廉颇来到长平,积极设置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以空仓岭为中心,北至长子县西发鸠山,南至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吾神山一线,南北长约40公里。同时,构建了古寨、秦城二鄣城和军事要塞光狼城,这几处军事设施互为犄角。第二道防线是丹河防线,以丹河为天然屏障,在河水东岸沿山构筑,从今高平北面的丹朱岭,经绝水、掘山、长平、永禄、韩王山、三军、箭头、石门、围城、企甲院、店上、赵庄、大粮山,至高平、晋城。大粮山和韩王山是赵军的两个指挥中心,店上位于韩王山和大粮山之间,可作为中间联络站呼应南北,是丹河防线的南北交通孔道和重要关口。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防线,西起丹朱岭,向东经郎公山、羊头山、金泉山,一直到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蜿蜒曲折百余里。

秦军来到长平时,凭借自己的兵种优势,很快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可也是仅此而已。秦军来到长平三年始终没有再进一步,三年后,大旱。秦国和赵国都来到了最终阶段,赵国因为地处华北平原,没有像秦国的巴蜀一般的粮仓,先坚持不住。赵国采取了临时换将,这也是秦国的手笔,秦国在赵国的间谍,在邯郸城中传播秦军害怕赵括,如果赵括领兵,秦国必然不堪一击。这还是马服君赵奢在秦赵阏于之战斩首秦军八万,而赵括是赵奢之子,且赵括跟父亲谈论兵法就没有输过,且赵括是主战派,主要还是赵国耗不起了。

赵国临阵换将,赵括统领45万赵军,而秦国方面也换成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决战终于要来了。赵括来到阵前,一改廉颇的防守策略,反而在军营研究起来兵书,时机合适的时候,赵括率领所有45万大军渡过丹水,来到秦军大营。白起早有预料,派少量秦军驻守大营,赵军进攻,秦军佯败,引秦军进入包围圈。赵军进入后,白起派遣2万5千的秦军,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国内部知道赵军被包围,也无法解围。而秦国当时也只有50万大军,所以包围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孙子兵法曾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可见同兵力的包围战有多么难,赵军突围了三天,没有成功,又因为粮草不足,彻底被秦军包围。通过前期的战争秦军斩首赵军20万,还剩25万大军,赵括也在突围中战死,赵军投降。

现在,摆在明面上的难题,就是这25万赵军,白起报告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给了白起一手空诏,结果就不难猜出。秦王要让白起杀了这25万赵军,可不能以秦王的名义,而是白起。白起无奈,为了秦国的大业,趁着夜色屠杀了赵国25万人。长平之战结束,这一战,赵国的有生力量全部覆灭,3代君王积累的家底被消耗完。

所谓长平之战,不管早晚,是一定会产生的。因为秦国已经拿捏住赵国的命根,一捏就碎。如果赵国不想如温水煮青蛙般灭亡,只能拼了老命跟秦国决战。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和秦始皇都不只一次对邯郸眼馋,可见,秦国占领上党后,邯郸是最具诱惑力的,让秦国按耐不住的肥肉。

其实长平之战,秦国没有那么惨,可是赵括这个愣头青,轻易被秦军所骗,被敌人包了饺子,才这么惨。如果没有上党之争,秦国和赵国决战的地点很可能在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上,赵国或许不会输。秦国也因为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急功近利,邯郸保卫战被六国合纵所击败,河东、河内之地失去,可是也不能缓解战国舞台落幕的事实。秦国很快就回复过来,在此东出,秦国可以输一百次,可六国不能输一次。

上党有多么重要,这么说吧,当年,周文王也是先灭上党地区的黎国,才奠定了武王伐纣的胜利。这也是关中政权跟太行东麓政权的关键所在,知道隋唐时期,上党地区依然重要,比如北周灭北齐,安史之乱,都能看到上党高地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都城已经成熟,而大同盆地的作用就突出,不过晋冀地区一直都是前沿,谁占据了这里,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赵国的统治地区可以分为旧都晋阳(太原)地区和新都邯郸,而上党这个地方卡在晋阳和邯郸之间,所以就算秦国不进攻,赵国也会主动进攻。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