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军经费从哪来?国民政府拨款不够用,战士光脚上阵抗日

德闲说历史故事 2024-10-26 03:30: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1940年冬天,陕甘宁边区的雪,落得比往年更厚。窑洞里,一个战士正在缝补已经破了几道口子的棉衣,他的鞋底早已磨得薄如纸。这年冬天,他和战友们光着脚上阵,抗日的决心却丝毫不减。

“咱们要靠自己打鬼子!”

营长一句话点燃了所有人的热血。可说起来容易,没钱没粮,怎么办?于是,这帮战士干脆在枪口旁边拿起了锄头,挖地种粮,还把银行的活也干了——自己印钱!这事儿,不是编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当年。我军,硬是靠“自力更生”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国府拨款如挤牙膏,战士只能穿草鞋

抗日战争打响,全国上下都知道,打仗就得有钱。可问题来了,国民政府给八路军、新四军的经费,还真不够看。

想象一下,打仗没钱,就好比厨子做菜没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表面上说是拨款支持,但细节上却抠得让人啼笑皆非。那拨款,就像给月光族发工资一样:刚到手,还没捂热,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当时的根据地急需军需物资,衣服、鞋子、武器都得靠国民政府补给。然而现实是,大批的拨款有名无实,一部分直接被截留,还有一部分根本没有按时到账。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战士一年到头见到的不是大洋,而是几张纸条,象征性地代表政府的“关心”。这种情况,让部队不得不动脑筋自己想办法,毕竟天冷了,战士总不能光脚冲锋吧。

不仅国民政府“出手吝啬”,敌后根据地的日子也愈发艰难。战士们不仅没鞋穿,连棉衣都只能反复缝补着穿。

陕甘宁边区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寒风呼啸下,战士们用草绳裹脚就算凑合了。要打鬼子,却连一双像样的鞋都穿不上,这事儿听着可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光脚战士的抗战梦

有人说,当年在战场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话用在八路军、新四军身上,那是一点儿都没错。别看战士们穷得没鞋穿,可那股子劲头一点儿没少。

敌人开着坦克、架着机关枪,可我们的战士顶着草鞋甚至赤脚冲锋。你要问这股劲头从哪儿来?打鬼子的信念,就是战士们最好的“鞋子”。

因为条件艰苦,战士们的战斗精神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器”。国民政府没钱、战士没鞋,那就靠自己!根据地的干部和战士们一起种地、养牲口,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还记得那句口号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可不是喊着玩儿的。当年,陕甘宁边区的战士们硬是从荒山野岭里种出粮食,把紧缺物资生产了出来。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提升了士气。一个个小工厂、织布厂在根据地里冒了出来,战士们白天打仗,晚上轮流织布做鞋。

光是这份拼劲,就足够让敌人胆寒。有人笑称,我们的士兵打仗不仅拼命,还能织袜子,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可是个独一份的景象。尽管条件恶劣,但战士们用双脚踏出了胜利的路。

从无到有的奇迹

既然国民政府的拨款指望不上,那就靠自己印钱吧!这可不是胡闹,而是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

自己开垦荒地,做生意赚钱,甚至抗战时期,我军在各大根据地先后设立了银行,并且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被称为“抗币”或“边币”,不仅用于内部流通,还有效抵制了敌伪钞的渗透。

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正式成立,成为当时敌后根据地金融体系的支柱。银行不仅负责印钞,还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和商人发展生产。

通过这样的方式,抗战的财政命脉逐渐掌握在了我军手中。有了这些货币支持,军队和根据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更重要的是,这些货币成为了敌伪经济封锁下的一道防线。

当然,印钱也不能乱来。根据地的财政政策强调节约,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毛泽东在1934年就明确指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的是战争和革命事业。”

当时甚至提出了“9个月内节省80万元”的计划,各级党组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这种节约不是小气,而是为了把钱花在最重要的地方——战场。

从一穷二白到印钞自给,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战士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经济自救的先锋。每一张红色货币背后,都有无数人努力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些货币不仅仅是流通工具,更是一种信念的象征。

参考资料:革命时期如何过紧日子.学习时报2021-0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