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死了再做皇帝?专家: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能。

老高看历史 2024-09-20 16:27:15
父子之间的暗潮涌动

在遥远的唐朝初年,一场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正在暗流涌动。主角正是李世民和他的父亲、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是一位威望卓著的开国之主,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终于在漫长的战争年代里扫平了一切障碍,一统天下。然而,就在他们父子二人同心协力、共同打下这万里江山之时,一股暗流已经在两人之间渐渐滋生。

作为太子的李世民,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当朝权力核心。凭借其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智谋,李世民帮助父亲平定了无数的战乱,也因此在朝野之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与此同时,李渊年事已高,精神状态已经不如从前,朝政日渐无法亲力亲为,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李世民。

在权力的诱惑之下,李世民对皇位的渴望已经日益膨胀。他敏锐地意识到,父亲的日渐衰老会为自己的夺权之路带来绝佳的时机。而另一方面,李渊似乎也对儿子的野心有所警觉,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趋白热化。

有一件事说明了这一点。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元年,李世民加封实封,次年祭祀南郊时,李渊竟亲自命令让李世民与另一位重臣长孙无忌同乘一辆车。长孙无忌是李渊的心腹大将,此番行为无疑是对李世民权力的一种压制。然而,李世民对此根本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只是淡然应下。

可以想见,在这背后父子二人之间已经暗自较劲、角力多时。李渊防范李世民的权力过于膨胀,而李世民则渴望尽快夺取皇位。这场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临界点。

将臣野心的燎原之火

在这场父子之间权力的角逐背后,还潜藏着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朝中将领们的野心。

自古以来,每一位新科皇帝登基之时,都将面临一大考验:如何处理那些功勋赫赫、身怀大志的旧将们。这些人多年来为新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也期望能在新朝分一杯羹,获取相应的权力和地位。然而,一但将他们重用就可能滋生后患,一旦不重用又可能引发他们的不满和叛乱。

这正是李渊当前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作为开国皇帝,他深知自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否则朝堂就难以稳固。但眼下太子李世民与他渐行渐远,加上心腹重臣裴寂等人先后离世,朝中的权力格局变得愈发不稳定,这无疑给了一些野心勃勃的将领可乘之机。

其中最为活跃的人物,莫过于李世民最亲信的武将之一——秦叔宾。曾几何时,秦叔宾与李世民患难与共,生死与共,两人的关系简直比手足之情还要深厚。然而就在李世民登基在即之时,秦叔宾却突然翻脸不认人,在朝野之间积极兴风作浪,放出狠话要"除暴君"。

这样做自然是出于私心。作为头号功臣,秦叔宾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极高的地位和封赏。而一旦李世民登基,他的地位就将大为减弱,所以他想趁机捞一把,或许还怀有谋朝篡位的野心。于是,秦叔宾借李世民即位之机,在朝野间鼓噪不安,试图挑拨离间。

面对秦叔宾的挑衅,李渊和李世民都深感忧心。他们明白,不平息秦叔宾等人的野心,朝政就永远无法稳定。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一举手一投足就会引来更大的风波。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世民的亲信武将房玄龄也站了出来,他宣称秦叔宾"作乱"是罪无可赦的大罪,理应重办。不久,秦叔宾的党羽都纷纷倒戈,加入了打击秦叔宾的阵营。最终,秦叔宾被斩于市曹,其党羽也尽数伏诛,这股燎原野火就此被彻底扑灭。

然而,仅凭这一回合,朝中其他野心勃勃的将领们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有心人士仍在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因此,在即将登基之时,李世民必须先发制人,采取果断行动...

玄武门疑云的焦灼时刻

秦叔宾的覆灭并没有终结朝中的动荡,反而为李世民夺权埋下了最后的导火索。

武德九年六月,长安城内一派慌乱。皇宫侍卫长拓跋承恩突然率众杀入宫中,意图拥立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做太子,取代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此事显然是受到了朝中重臣裴寂等人的唆使,意在制衡李世民的权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世民处变不惊,立刻行动。他亲率三百骑兵直捣裴寂所在的尚书省,将其生擒并将其党羽全部缉拿。同时,李世民也迅速控制了宫中大门,并亲手杀死了那个意图拥立李建成的拓跋承恩。

就在短短几个时辰,李世民已将这场"政变"彻底扑灭。面对他铁腕的出手,朝野上下无不震惊。而就在这时,太极宫内竟也发出巨响,原来是李渊早已探知这一动向,正在里面苦苦支撑。

李渊这一声呼救,无疑是对李世民武力夺权的谴责。作为父亲,他本不愿看到李世民这般行事。但眼下局势已然无法收拾,李渊也不得不暂时息事宁人,听凭儿子擅作主张。

李世民于是率众杀入太极宫寻访父亲。见到李渊之时,父子俩无疑是一番剑拔弩张的对峙。李世民当即冷冷地说:"父皇所为,危及国本。儿等虽曾屡为子道,终有今日之变,父皇能无戒心邪!"

李渊哑口无言,无可反驳。在朝中这些人的挑拨之下,他确实一度丧失了理智,险些酿成大祸。于是他也只得无奈地点头,允许儿子采取下一步行动。

李世民接下来的动作果然干脆利落。第二天,他就召集了文武百官共商大计,并逼迫所有人立下生死状写道:"若人怀疑,执当诛戮。"一旦朝野有任何幺蛾子,必将诛九族。

如此一来,朝中重要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李世民一人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他不但下狱裴寂,又将其党羽连根拔起,彻底消除了内患。最终,李渊无奈只得宣布禅位于李世民,由其正式登基称帝。

历时数日的玄武门之变,终于尘埃落定。然而这场内乱无疑点燃了朝堂动荡的导火索,暗藏的矛盾也因此彻底爆发...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朝堂上一场剑拔弩张的权力交锋,暗藏的矛盾由此彻底爆发。其后李世民为了巩固权力,不得不动用极端手段,在朝野之间释放出一股狰狞残酷的杀伐力量。

首先,李世民对先前那些挑拨离间、窥视权力的党羽展开了彻底的清洗。作为元凶的裴寂被下狱,不久就在狱中自缢身亡。与此同时,曹氏宗室和李建成等潜在的竞争者也尽数被监禁。李世民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们都加以牵连,将他们监禁,生怕他们当做棋子被人利用。

就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牺牲者无疑是那些为新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面临了被连根拔起的命运。其中最惨的要数李渊的门生、名将杜如晦,他因被诬陷谋反而遭到全家抄斩的惨剧。

随着清洗的深入,一些本来就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也惨遭滥杀。据史书记载:"时有力士,能格斗,凡在朝堂、省垣,皆尽被执。"仅仅是因为武力强大这一点,就遭到了残酷的杀戮。李世民对清洗的范围并无精确把控,只要是潜在威胁就尽数剿除。

因此又有这样一批人被集中屠戮,史称"燕都十六使君",他们是李渊时代从北方燕都地区遗留下来的十六位显贵子弟,全都遭到诛杀。这批人本无任何政治动机,只是出身阶层比较高贵,仅凭这一点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连那些胁从者、宦官奴仆一类无足轻重的人,都没有逃过清洗的命运。《资治通鉴》就记录了这样的情节:"杂乱有阿骨化等,由为临时流散,及阿史那之属,伺隙纷起,侷促朝政。"显然是一些闲杂人等也试图在这场权力更迭中分一杯羹,李世民自然也要连根拔起。

从最高权力者到最底层平民,从亲朋好友到胁从奴仆,李世民的杀戮几乎无一幸免。这股惊心动魄的狰狞杀伐之风,横扫长安朝野,谁也料想不到会如此猛烈。然而在李世民看来,这无疑是扫清障碍、巩固权力的必由之路。

在血腥的杀伐中,一切潜在的威胁都被连根拔起,朝堂重新归于李世民一人的掌控。然而暗潮涌动之下,更大的矛盾却正在滋生...

儿子李恭残酷暴行的根源

在波涛汹涌的权力之争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看似不相干的因素——儿子李恭的暴虐无道。

李恭原是李世民嫡长子,自幼便被视为储君人选。因之前的清洗风波,李世民对李恭倾注了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借他的手稳固根基。然而李恭却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极端的暴虐残酷,不仅彻底破坏了其父的初衷,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骇人听闻的暗史。

据史籍记载,李恭残暴无道的行径可以追溯到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刚过不久。在这一年,他被李世民封为太子,随后便展现出了独裁专横的一面。

首先是连年的大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却遭到了李恭的严酷对待。他不仅不施以赈济,反而挥军镇压。有一次,一群饥民围攻他的仓库,被他残忍屠杀了三万余人。就连自己的家人,李恭也横加虐待,史书上记载了他"生冷酷,手杀妻妾"的惨剧。

更加骇人听闻的,是他对一些无辜百姓的虐杀。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通过吃人肉可以延年益寿。李恭对此深信不疑,竟下令残忍杀人以供吞食。而他最狠毒的一次行径,是将一大群阉人锁在一个深室之中,饿死了所有人。

面对儿子如此行径,本应严加惩治,但李世民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姑息纵容。有些史书解释,这是因为李世民自己在夺权时也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所以就吞下了这个恶果。但显然,更关键的是李世民需要借助儿子来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无暇也无力去管教李恭。

因此,朝野上下对李恭的暴行虽有哗然,但却无人敢加以制止。这让李恭的嚣张气焰越发肆无忌惮。据说,他曾在佛寺中屠杀僧尼达百余人,还大肆侮辱佛像,行为猖狂到了极点。

就在李恭的暴虐加剧之时,一场更大的动乱也在酝酿之中。这就是在福建一带爆发的农民起义军——王世充的割据。

起初李世民并未重视这个局部动乱,只是派遣王勃等人前去镇压。但王世充不但未被平定,反而声势日盛,陆续夺取数郡,朝野为之风声鹤唳。眼见王世充就要兵临城下,李世民这才不得不亲自挺身出征,谁料却遭遇了一场惨败...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