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一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1-27 05:52:37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一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节 陈奕禧、何焯对北碑之美的欣赏

一、何焯对北碑的价值的肯定

何焯公元(1661 - 1722)年,字开千,后字妃瞻,号义门、无勇,晚号茶仙、香案小吏,是江苏长州(今吴县)人。康熙时在南书房任职,获赐进士。他的论书文字载于《义门题跋》。何焯一生对陈奕禧极为推崇,说:国朝书学超越前代,香泉先生尤其足以称雄,当时搜集金石文字,相比《金莲琳琅》《石墨镌华》等编著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下笔,上下古今,涵盖篆、箱、分、隶、章、草、行押的奥秘无所不包。昔日米元章尽收六朝妙处,于笔端酝酿,更佩服先生的广博宏大。

何氏在《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志跋》中说:

初看入目似乎丑拙,然而洒脱不羁,意象开阔,唐人终究无法企及,不能因其为北体而轻视。六朝的长处在于潇洒自在,不为法度所拘束。欧、虞出现后,才有了一定的准则,而古韵渐微。宋人想要矫正,然而所师承的,都未超越唐代的肆意随便,又怎能接近古风呢?

何焯将六朝书法与唐朝及其之后的书法进行对比,认为前者“落落自得”自由随性,后者受限于法度,缺失自然之趣。这种观点源自米芾,且历代不乏认同之人。何焯此论的价值在于将北朝碑刻归入“六朝”书法范畴,而他的前辈仅关注锤、王以来的名家系列。他称赞《崔敬邕墓志》“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并认定其艺术价值在唐人之上,这就显示出北碑不但作为古法源头值得重视,其审美价值也能够和东晋以来的名家作品相媲美。

何焯留意到自“永嘉之乱”起,书法划分为南、北两派。其文称:

欧阳子论及凡学书之人,得一便能通其余,这绝非狭隘浅陋者所能知晓。古时之人钻研探讨广泛,因而能在某一体上声名远扬。然而自晋代永嘉之后,书法派别就分作南北。自唐开元以来,风尚在肥瘦上有所不同。

此前陈奕禧已觉察到唐朝名家的楷书并非皆源于南方书派诸如王羲之等,何焯更是确切表明自西晋往后,南、北书法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而至唐朝开元以后,南、北之间的界限已然消失,仅存书体上的“肥瘦”差异。就其表述而言,何焯已然明了南北书派在唐朝初期仍有余响。而后阮元所著《南北书派论》中有关西晋之后的南北之分以及唐朝初期书家的区别等观点,在何焯这里已大致具备,只是不如阮元阐述得那般详尽。

陈奕禧、何焯二人不仅对北碑书迹之美有着颇为深入的了解,还从书法体变的角度加以梳理,这两个方面均属“碑派”书学的重要课题。(全文共计:1025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1月26日星期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