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偶然的一天,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
他拆开来看,那是一个儿子为自己母亲写来的求情信,字字真心,句句泣血。
毛主席是个理性的人,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因为一些细节而突发感性。
比如此时此刻,他就因为这简单的一封信陷入沉思,回忆起过去的很多场景,心中感慨良多。
看到信中那个熟悉的名字,也就是写信之人的母亲,主席的记忆好像一瞬间被拉回了革命年代。
可是昔日英姿飒爽的那个女子,现在却正身陷牢笼,经历非人的折磨。
这个让毛主席产生情绪波动的女人究竟是谁?面对这封求情信,毛主席又会作何打算?
写信过来的人是毛主席的一个小辈,名字叫做叶选宁。
他的身份很特殊,名门之后,将帅之后,同时也是当下的重点考察对象。
就在不久之前,叶选宁匆匆忙忙去了一趟衡水,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母亲——曾宪植。
叶选宁与曾宪植
曾宪植的状态非常不好,身体很虚弱,脸上全是沧桑疲惫的痕迹,说话的声音也是有气无力,好像正在预示着快速流逝的生命力。
眼前的人,根本无法和叶选宁记忆中那个风姿绰约的母亲重合。
明明,曾宪植不该是这个样子。
这个成为他母亲的女人,在他来到世界上之前,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女。
曾宪植出身大家族,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国藩、曾国荃的后代。
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造就了曾宪植优雅大方的气质。
她的身上,完美体现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的人从一出生,就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曾宪植就是这样。
不出意外的话,她这一生都将顺丰顺手,享受祖祖辈辈积累的资源,安安稳稳过生活。
但是,这并不是曾宪植理想的人生。
她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并且十分固执,会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比如参加革命,终其一生,曾宪植都没有后悔过。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曾宪植读过书,睁开眼睛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便没有办法再满足于家里框定的一亩三分地。
她要和更多的有志青年站在一起,贡献或许微不足道的力量。
拯救他们共同热爱的国家,拯救水深火热当中的人民群众。
明明是旧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却能勇敢站起来反对旧社会,这样的人最是可敬。
大概是曾宪植体身份特殊,斗争时期,她总是容易被敌人盯上,还因此进过几次监狱。
有人劝说她明哲保身,有人威逼利诱,要求她讲出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还有人露出森冷的獠牙,像是要把她吞噬。
但那又如何,一个合格的战士,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任何时候都不会退缩。
就是死,她也要死在求道的路上。
好在她很幸运,最终活着从监狱里走了出去。
1927年,年轻漂亮又有志气的曾宪植,在革命者队伍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那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
两个人举行了婚礼,甜甜蜜蜜依偎在一起,享受来之不易的二人世界。
而后共同做好心理准备,奔赴各自的战场,迎接聚少离多的生活。
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革命者就是这样,先有大家,再有小家。
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人作出牺牲,区别只是或多或少。
1938年,曾宪植生下了珍贵的儿子,叶选宁,这也是叶剑英元帅的第三个儿子。
可惜,这个时候的叶帅已经有了新的枕边人,还有了女儿。
他们两个人的婚姻,注定走不到尽头。
没有人知道那个时候的曾宪植心里会想些什么,她表现出来的模样,总是格外坚强,格外勇敢。
叶选宁的出生没有成为她的阻碍,她在把孩子安置好之后,仍旧是一如既往,奔走在革命道路上,脚步从来没有停下。
无须任何人或者任何事来作证明,她已经成为了曾家的骄傲,没有给先祖丢脸,也没有给家里人丢脸。
在奋斗的那些年里,曾宪植和毛主席也成了老相识。
毫无疑问,毛主席很欣赏这位“将门虎女”。
曾宪植 右二
他欣赏她在敌人刀锋之下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欣赏她在地下工作中展现出来的谨慎和周全。
欣赏她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欣赏她作为一名女中豪杰的胆识和魄力。
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从来不缺闪闪发光的女性,在这些大女人中,曾宪植的身影格外显眼。
正是因为有了年轻时的风采作对比,60年代曾宪植的遭遇,才会格外令人痛心。
这个时候的叶选宁已经长大了,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成绩优异,和父母所期待的一样,成长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
然而年纪轻轻,他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挫折,并得知自己最亲爱的母亲被带到衡水,受苦受难。
一家人天各一方,每个人都自身难保。除了彼此挂念,在心底深处呼唤对方的名字,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一直到1971年左右,叶剑英元帅的相关工作走上正轨,情况才得以改善。
安定下来的叶选宁,第一时间就赶到衡水,看望母亲曾宪植。
还记得从前的曾宪植,身上总有一种战士与生俱来的安全感。
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又迸发出事业女性的魅力,永远那么从容和大方,气质沉稳,是成熟之美最好的诠释。
可是衡水的曾宪植,她身在病中,得不到妥善的医疗,整个人都虚弱到随时可能晕倒。
她需要做最苦最累的活儿,挑水也好,挑粪也好,干农活儿也好,没有人会帮她,同情也不允许出现在这里。
她吃不好,睡不好,心中思虑太多,所有负面情绪全部都憋在身体里,这无疑是让本就糟糕的身体雪上加霜。
好不容易见到叶选宁,她发自内心地笑了,很快又红了眼眶。
哪怕她自己也很狼狈,但她最关心的,还是儿子好不好,累不累。
母子二人见面的时间不算太长,回去的路上,只要一闭上眼睛,叶选宁的脑子里就总是会浮现出母亲的面孔。
叶选宁 中
她的眼角有了非常明显的皱纹,她的头上长了很多白头发,她走起路来非常蹒跚,她红红的眼眶让做儿子的心碎不已。
叶选宁和父母一样,都是低调朴素的人,从来不愿意用自己的私事麻烦组织,打扰领导人。
但是为了母亲,他还是颤抖着双手,写出了一封送给毛主席的信。
叶剑英一家,右三叶选宁
管不了那么多了,他怕自己再不做点什么,前不久和母亲的见面,可能就是此生的最后一面。
好在这封信是有用的,毛主席想起了那个值得敬佩的女子,也生出了恻隐之心,感念于他们的母子亲情。
于是亲自过问这件事,总算让曾宪植回到北京,去医院接受治疗。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尤其是1978年以后,整个社会更加安定。
曾宪植也重新走上了与妇女儿童工作相关的岗位,继续为国家燃烧自己。
这一生,她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帮助过很多人。
1989年10月,临终之时,回忆一生,走马灯飘过。
曾宪植担得起一句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初心。
她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的精神力量是无限的。
儿子叶选宁,还有那些与她接触过,受到她帮助的后辈们,都是这份精神力量最优秀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参考资料:
1、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大爱无疆——曾宪植逝世二十六周年祭》
2、人民日报 《老照片: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