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典型的儒生形象,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对科举考试抱有极大的热情。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改变命运、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范进为了科举,付出了无数心血,但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他,他屡次参加科举,却屡次名落孙山。
后来在范进年近五旬的时候,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一次他高中了举人,当消息传来后,整个村庄都沸腾了。但是对于范进来说,这份迟来的喜悦却成了他精神崩溃的导火索。他发疯的场景,更是成为了《儒林外史》中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原文记载的是:
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后,先是笑得合不拢嘴,随后便陷入了一种癫狂状态,嘴里不停地喊着“我中了!我中了!”
范进中举后所担任的官职在古代时候,举人可以担任一些地方官职,比如县丞之类。县丞在当时的地方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县令的重要辅佐官员,负责管理钱粮、户籍、司法等诸多事务。如果将其类比到现代社会,这类似于一个县级政府中重要的部门领导职务。
这也意味着他可以参与地方发展规划的制定、资源的分配、以及对众多事务的决策权。从经济待遇上看,虽然现代是按劳分配,但这样的职位也有着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完善的福利体系。
范进中举后为啥突然疯了我们都知道范进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且穷困潦倒,备受冷眼。在科举的道路上,他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那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时代,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几乎唯一途径。
范进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谓极为糟糕,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肆意辱骂、贬低,周围的邻居也对他多有轻视,这种长期被歧视的生活环境,使范进的心理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中举对于范进来说,意味着从社会底层向特权阶层的跨越,因为科举制度在封建王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中举之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社会地位陡然上升。例如在经济上,范进可以获得免税等特权,而田产、财物等也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可以说他再也不用为衣食发愁,而且还能享受他人的敬重,这种从赤贫到富贵、从被人践踏到受人尊崇的巨大转变,瞬间冲击了他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使得他的精神世界失去了平衡。
我们经常能看到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竞争异常激烈的场景,无数人为此日夜备考。而范进经过了无数次的科举失败,终于一朝得中,那种极度的兴奋可谓是难以言表的。
他多年来被压抑的欲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中举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这种情绪的洪流也瞬间冲垮了他的理智。
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思想的禁锢,其实也是导致范进发疯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在古代时候科举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绝对标准,中举就是成功的唯一标识,范进将自己的一生都寄托在科举之上,他的知识结构、人生追求都围绕着科举展开。
当他中举的那一刻,他的生命仿佛突然有了意义,而之前所有的苦难都有了回报,这种单一价值观下的巨大冲击,肯定也让他无法正常面对。
能够在地方上获得极高的尊重,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这种身份地位和权力的变化,哪怕是放在现代社会,同样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范进中举后的疯狂不仅是一个文学故事,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因为它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惨境遇。
写到最后
范进的发疯是封建时代的悲剧,也为我们反思个人价值、竞争机制、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要避免过度的功利,且要保持人性的本真。小编个人认为,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追求多元的成功标准,以防止重蹈范进式的悲剧。
大家觉得范进中举后为啥突然疯了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