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4 军、11 军部队成功收复老山、者阴山后,中央军委决定以老山战场为依托,组织全军部队进行轮战。自 14 军 40 师进入老山战区伊始,至此时已过去半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收复老山的战斗,还遭遇了 “6・11” 团级规模的反扑以及 “7・12” 加强师规模的大反扑,此外,营连排规模的袭扰更是从未间断。部队在长期的战斗中已疲惫不堪,急需换防休整。在此情形下,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命令第 11 军接防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与此同时,南京军区第 1 军也奉命开赴战区展开临战训练。
陆军第 11 军率领正在备战收复苗皇帝山的 32 师和 31 师 91 团、军炮兵团开赴老山战区,并转隶配属陆军第 41 师、炮兵第 4 师 49 团、213 团、5 团 2 营、炮 9 师 16 团和边防 15 团等部队。于1984 年 8 月 4 日接替陆军第 14 军担任老山地区的防御任务,同时指挥者阴山方向的防御作战行动。
32师在长达 4 个多月的老山防御作战中,全师官兵英勇无畏,顽强抵抗,顶住了越军 4 万多发炮弹的狂轰滥炸。仅 11 月 21 日这一天,落在我方阵地上的炮弹就多达 8500 多发。师所属部队先后 17 次成功抗击了敌团以下规模的反扑,多次粉碎了敌特工的袭扰。11 月 20 日,敌军以一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我 102、114、146、168 等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然而,经过 3 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将敌军击退,牢牢守住了阵地。
在整个老山防御作战中,包括配属部队在内,32师共取得毙伤敌 1698 名、俘敌军官 1 名、击毁各种火炮 120 门、军车 35 辆、坦克 1 辆、摧毁各种工事与掩蔽部 235 个、堑壕 989 米的辉煌战绩,并且部分前推和扩大了我方防御阵地。全师 73 名官兵英勇牺牲。
第 11 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中,坚守阵地 126 天。11 月 29 日至 12 月 9 日,与南京军区陆军第 1 军进行换班交接。在换班过程中,陆军第 11 军采取了先纵深、后前沿,先炮兵、后步兵,先次要方向、后主要方向,分期分批逐次前接的科学步骤,全军共分成 35 个梯队逐次移交。整个换班行动组织严密、有条不紊、行动隐蔽,直至陆军第 11 军撤离战场,敌军都未察觉我军部队曾在老山地区实施过交接作战。
第 11 军 32 师从老山撤离后,师机关暂住在西畴县城内。1984 年 12 月 13 日上午,昆明军区张铚秀司令员、张景华参谋长、张秀明副参谋长以及作战、炮兵、工兵等几位部首前往西畴县城,视察暂驻在此的 32 师。
在西畴县文化宫三楼大会议室的 “作战室” 里,张司令员首先着重强调了总结经验和教训的重要性。他指出 14 军 40 师打下老山后总结了 10 条具有指导性的教训……
刘玉尊师长向张司令员等首长详细汇报了防御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其一,上级炮兵火力区分存在不当之处,32 师作为老山主要防御方向,却未能得到战区炮兵火力的应有保障;其二,受 “三不主动” 原则限制的时间较长,上级对炮兵火力使用的管控过紧,师里缺乏主动权,导致该压制的目标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打击,并且基本未进行炮火反击,这使得防御作战更加被动,还增加了伤亡;其三,“出击 968 高地” 时,军和军区曾同意 “攻占、设障后就迅速撤离”,但军要求 “听令再撤”,虽攻击分队当日上午最终撤离,但延迟时间较长,从而增大了伤亡。
张司令员听完汇报后,对 32 师作战作出了四点评价。一是 32 师圆满完成了老山主要方向的防御作战任务,阵地寸土未丢;二是歼敌一千多,达到了一比三的战果,符合军委以小的代价换得大的胜利的要求,若战场管理更为出色,还能进一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三是经过不懈努力,加强了老山战场主要方向的防御体系,增强了防御的弹性,为接防部队持续坚守创造了良好的阵地条件;四是经过几个月的实战,部队得到了充分锻炼,尽管临时受命、仓促上阵,但在四个多月的战斗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张司令员还提到敌人所说的 “第三个浪头碰在了石头上”,这或许意味着 10 月 18 日以后敌人的攻势行动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对 32 师的高度赞誉。
张司令员接着说道,32 师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骄傲自满,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打好下一仗 —— 打苗皇帝山。在打法上,可以考虑分一口、两口甚至三口将敌人吃掉,目前要摸准情况,包括敌情、工事、地形等。穿插的兵力不宜过多、距离不宜过远,展开攻击的兵力不能过于拥挤,要采取小群多路、小梯队的战术,还要搞好沙盘作业。炮兵要深入研究摧毁敌工事的方法,先进行直接的破坏射击,再用迫击炮监视射击,争取在攻击前打掉敌三分之二的工事。同时,要研究如何打击工事内的敌人,关键是在工事和壕内战斗的人不要太多,还要对支撑点和反击的打法进行深入研究。尽管预计敌人大的反扑可能性不大,但必须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