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当传授知识和塑造灵魂的职业与利益牵扯,老师这个职业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否依然纯洁和神圣?
李老师是一名乡镇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初中学生家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老师一直都在乡镇小学教书,儿子一直跟着自己在小镇读书。
儿子很争气,今年小学毕业,考上了市区最好的中学的初中部。
因为自己本身也是老师,李老师被邀请加入班级家委会。
刚开学没两天,家委会的群里一直为给孩子们的主课老师送礼物议论不停。
为了感谢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倾情付出,家委会向全体家长提出倡议,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每人平均分摊一定经费,给语文、数学老师各送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全班50个学生,每个人分摊约500元。
对普通家庭而言,500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让李老师感到惊讶的是,很快就有近40名家长交了钱,有的家长还主动多交了好几百。
由于李老师迟迟没交钱,家委会其他家长还私下专门给他做思想工作。
李老师很疑惑,用心用情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干嘛还要另外给老师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呢?
即便是想要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重,送一些礼轻情重的小物件,比如一件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一束花,一张写上感恩祝福的贺卡。
家长很不解,李老师居然对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如此抵触,反问她说,你自己难道不收学生家长的礼物吗?
李老师拍着胸口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未收过学生的任何礼物。
乡镇学校条件有限,很多生活物资都要从城里带回去。有时一些学生会从家里带一些米面蔬菜和鸡蛋送给她,她于心不忍,总是按照市价给钱。
在十几年教师生涯里,李老师始终坚守一个选择,坚决不收她在教的学生的任何礼物。
家长试图纠正李老师的观念,你当老师不收是学生的幸运,但是你作为家长不送礼就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任。
班级里学生很多,每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但老师的精力有限。
中国的家长大多数都很重视教育,都知道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有时老师不经意的态度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比如孩子突然感觉老师没有以前关注自己了,或者是老师鼓励了同桌没有鼓励自己。
班级里前三名和倒数三名的孩子可能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前者为老师争名誉,后者已经被老师放弃。
李老师还是很困惑,既然送礼是为了让孩子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那么一个班上大多数的家长都送礼了,老师都要照顾到,岂不相当于都得到了同等对待,这也没有达到希望被特殊对待的初衷啊。
大家都送,你不送的话就是“另类”,难道不怕被老师“特殊关照”?
李老师被家长的一句话怼得无语,无奈只好交了钱。
但是,自从她得知老师们真的收了手机后,她心里五味杂陈,感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蒙了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