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虽然在许多场合显得“哥俩好”,但其实背地里也常常有自己的小九九,尤其是在数字互联网这块领域,欧盟对美国那些科技巨头的态度,可不像平时那样言听计从,反而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时不时给美国的互联网巨擘们来点“小惊喜”。
拿最近的事儿说吧,欧盟委员会刚宣布,经过一番详尽的调查,他们发现微软这哥们儿又在搞事情,滥用自己在办公软件市场的老大地位,违背了欧盟的反垄断规定。这可不是欧盟第一次对美国互联网企业亮剑了,前脚刚对苹果公司下手,指责它在应用商店的管理上不公平,违反了新出炉的《数字市场法案》。这部法律,说白了,就是欧盟专为限制美国科技巨头量身定制的,一旦发现美企有任何风吹草动,欧盟就能顺手拿出这把尚方宝剑,理直气壮地开罚单。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欧盟这是在“敲竹杠”呢,但还真别说,这事儿在欧盟内部还真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产业链。为啥这么说?因为欧盟在互联网领域自产自销的能力实在有限,本土几乎没有能跟美国硅谷巨头们扳手腕的互联网企业。好不容易有个Spotify音乐平台还算能拿出手,但它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欧盟对外国竞争对手的严格限制,给它创造了喘息和成长的空间。没有欧盟的“护犊子”政策,恐怕欧洲的互联网行业早就被美国企业“团灭”了。
不过,欧盟这样做也是有苦衷的。在数字世界的竞技场上,欧盟发现自己装备落后,战斗力堪忧,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本土大将能和美国的科技巨兽们正面刚。欧洲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数字服务普及广泛,但这些服务几乎清一色挂着美国公司的logo。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就像你习惯了用微信,突然让你改用别的聊天工具,是不是感觉浑身不自在?而且随着数据积累越来越多,换软件的成本就像搬家一样高,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欧洲本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除非找到一个非常细分且有特色的市场,否则想在大众市场跟美国企业抢地盘,基本就是妄想。
相比之下,中国在应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策略上,显得更有前瞻性和智慧。在互联网浪潮初起时,中国虽然在技术上还落后,但决策层的眼光却相当毒辣,早早意识到如果放任美国互联网企业无限制地在中国市场驰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中国从一开始就立下了规矩,你美国企业可以来,但得按我的游戏规则玩,得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这一步棋,现在看来,走得是相当明智。反观欧盟,等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通过立法来亡羊补牢时,才发现市场已经被美国企业牢牢占据,想要扳回一城,谈何容易。
所以,欧盟现在采取的这些措施,比如频繁出台针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法规,更像是在弥补过去的失误,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减少美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垄断行为,同时给本土企业创造一些发展的空间。但这招“后发制人”能不能见效,还得看欧盟后续的执行力和策略调整。毕竟,面对已经深深嵌入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国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欧盟想要逆风翻盘,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