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竟然对子女有难以言说的恶意?
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引起无数网友围观。
这位女士26岁结婚生娃,月子里和丈夫共同照顾宝宝,忙碌而幸福。
大姨打电话提醒他们注意事项,然而母亲接过电话后,却“莫名其妙”对她进行辱骂。
“整天想着床上那点事”;
“还不是你骚的”......
这些话冷不丁地像刀子一样扎进她的心,让她对母女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更让人惊心的是,评论区里不少女儿也“感同身受”。
“我妈微胖,但是每次我们一起逛街她都要嘲笑我的身材。”
“和妈妈吵架,她一怒之下说‘叫你老公不要你’。”
“我当年考上本科,我妈不让我去读,最后我没去她开心死了,经常说这是她做的一个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对待亲生女儿?
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表象,其实都指向一个不应该在母女身上出现的词——嫉妒。
母亲不都应该爱女儿吗? 母亲不都会希望女儿过得好吗?为什么会嫉妒女儿呢?仔细观察周边,你会发现这样的事其实很常见。
女儿越幸福,母亲越痛苦
一个母亲的嫉妒能有多疯狂?
几年前看过一个调解节目,一对母女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女主肖韵快40岁,头婚遭遇家暴,离婚后再嫁给初恋,两个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厨具店,生意红火,日子和美。
然而年过60的、本该替女儿感到高兴的母亲,却突然“发疯”。
每天跑到肖韵的店里,对顾客又吵又骂,势必要把女儿的生意搅黄。
除此之外,她对肖韵和女婿也是恶语相对,百般纠缠,闹得好好的家鸡犬不宁。
老太太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女儿离婚,和前夫复婚。
对此,肖韵先是愤怒,后来逐渐变得无奈,她痛哭着求母亲。
“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么好的老公,他是最好的老公啊,为什么非要我离婚啊。”
面对女儿的哀求,这位母亲却无动于衷。
表面上她很难接受女儿离婚,但实际上她更难接受的是:女儿勇敢逃离不幸婚姻后,居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她的种种冷酷,仿佛在向女儿控诉这样的“不公”:
我在婚姻里也是这么熬过来的。
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日常生活里,这样的母女关系过于戏剧化,但是我相信,很多女性成长经历里,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微妙“恶意”:
“你多幸福,有我爱你,你是不知道你外婆咋对我的......”
“你是女孩子,不要总跟你爸撒娇,自己独立一点......”
“不许穿成这样,不要跟男生走太近,别人又要说我没教育你......”
“胖成这样子,懒成这样子,以后谁敢要你?”
“你老公已经很好了,别天天没事找事儿!”
这些被母亲无意识说出来的教育背后,其实都藏着她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嫉妒”。
我的朋友小A就是在母亲的“嫉妒”下长大的。
15岁前,她永远都穿亲戚淘汰下来的旧衣服。 在学校被嘲笑,回到家和母亲哭诉,母亲却说朴素才好,免得耽误学习。“当时特别委屈,明明家里没那么穷,我妈穿的也不错,但是我只能节俭。”
青春期的时候微胖,母亲总是有意无意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做对比,说她长得不好看,担心以后嫁不出去。 上大学的时候谈恋爱,母亲总对她的男友不满意,非要她和老家的男教师相亲。直到前段时间,小A带着男友回家,她的母亲十分高兴。
然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饭桌上小A母亲一直和男生说自己的女儿很懒,任性、脾气不好,请对方多多包容。
全然不顾我男朋友尴尬的脸色。
这是一个恶毒的母亲吗?当然不算是。
每次回到家,她都会给女儿准备好可口的饭菜。 多少个生病的夜晚,都是她彻夜陪伴小A度过难关; 给女儿报补习班,每次获得好成绩,她的开心溢于言表。母亲:“不知道为什么,想你过得好,又不想你过得太好。”
女儿:“我有感觉,感受到了你的爱,也感受到了你的恨。”
爱意和嫉妒拉扯的背后,其实是两代女性不被看见的无助和痛苦。
“我要你和我一样,才算理解我”
俗话说,“女儿是母亲贴心的小棉袄”。
母女,同一个性别,面临同一种处境,但是为什么有的母亲,会嫉妒憎恶女儿呢?
就像肖韵的母亲,为什么会对女儿恶意这么大?
在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拼凑出肖韵母亲的背景故事。
肖韵9岁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
从小到大,女儿对自己百依百顺,甚至婚嫁都听自己的。
唯独二婚是肖韵自己选的。
越是匮乏,越是容易控制。
婚姻不幸福,没有被好好爱过的的母亲,看见女儿可以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不自觉地把委屈和愤怒的情绪宣泄在女儿身上。
她的潜意识里希望女儿也能够尝一尝自己经受的苦,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挫败感”。
这大概就是:你要吃过我吃过的苦,受过我受过的委屈,才算真正地理解我、爱着我。
所以,只有真正看见和理解了母亲们为何这样,才懂她们“口不择言”背后藏着的无奈与悲伤。
一、很多母亲的童年,并不快乐。
我身边有个阿姨,总是在女儿快乐时开始扫兴。
女儿小时候考试很好很开心的时候,阿姨会说:
“有什么好骄傲的,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就应该优秀,你外婆都没让我读书!”
女儿大学寒暑假外出旅游很快乐跟阿姨分享时,阿姨会说:
“你倒是舒服,就知道贪图享受,好吃懒做,以后谁养得起你?”
女儿谈恋爱吐槽对象哪哪不好的时候,阿姨也会:
“差不多得了,你自己有很好吗?我跟你爸就见了几面,就被媒妁之言定了,谈什么爱情?”
言语之间不难看出,阿姨在外婆那里受到了很多委屈,不管是童年的不被支持,还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吃苦教育,以及恋爱婚姻的完全不自由。
她流露出来的,是对女儿无意识的羡嫉,即使女儿的这份好条件是她亲手用爱创造出来的,她也会忍不住。
因为她的内心从未被听见:“如果我也被这样爱过就好了”。
二、沉浸在“我不够好”中,被迫进入竞争关系。
“你要听话,要乖,要温顺,以后才会有男人要”。
这些话其实是很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的,好像女性只有不断调整为所谓的“好女人”,才会进入“市场”,才会被挑中。
受到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女性常常被教导要与其他女性竞争男性的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母亲的嫉妒多指向和自己同样性别的女儿的原因。
而且只有被规训的足够“好”,才可能被爱。
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女儿,又更自卑、配得感低:
“我不够漂亮,我不够优秀,所以我才不被爱”。
于是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再次通过贬低、打压其他女性,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与配得感。
三、所有的指责与控制,都指向自我厌恶。
不管是扫兴的母亲,还是通过打压、控制甚至是“雌竞”的母亲,背后最终指向的,都是内在深藏着的一份自我厌恶,对女性身份的厌恶。
自己作为女性不被爱,所以不想爱自己的女儿; 自己作为女性被要求讨好卖乖,所以不允许女儿出挑、任性。所以要把委屈和愤怒的情绪宣泄在女儿身上。
把自己作为女性被要求的难以接受的“糟糕的部分”投射到女儿身上,通过这种投射,来维持自我的感觉良好。
她们不是不爱女儿,而是不爱自己。
但伤害已然造成,母亲的模式也很难改变,那些被困住的女儿们,可以如何破局?
被困住的女儿,该如何破局?
很多人都曾感慨,有了孩子后,才发现母亲其实根本不爱自己。
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竟然也有复杂的一面。
这是一个幻灭的过程,但是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为不被爱而感到痛苦,或是为揣测母亲的阴暗想法而感到羞耻和内耗,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生活。
最先要做的,还是接受不被爱的事实。
因为脱去母亲的身份,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不妨多问问自己:
对母亲还有种种期待吗?
有没有接受母亲的本性?
和母亲说话的时候,还希望她和平时不一样吗?
恋爱和婚姻关系里,我是不是还在希望自己孩子气的需要能得到对方的满足,而不是依靠自己来满足?
同时,还可以描绘自己心里的理想母亲,
比如,“我想要一个温柔的、包容的母亲”;
“一个会处理感情问题,内心坚强的母亲”……
在这个不断追问自己的过程里,我们可能会感到很痛苦和绝望,但是没关系,充分体验这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释放。
告诉自己,你有权力愤怒和悲伤。
虽然获得母爱的生命阶段已经永远过去了,但是你可以为自己全新的人生负责。
其次,彻底独立出来。
著名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说,判断一个成年人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标志是:
因为家庭互动引发的情绪反应更少了。 在审视家庭互动的时候更加客观了。离开有母亲的环境,更需要从心理与母亲做分离。
认识到母亲也是“受害者”,但是她们的痛苦不是我们造成的,那是她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去承接她的情绪。
最后,重新认识自己。
我的朋友小a说,自从自己上了大学离开家,交了很多朋友,去了很多地方旅游,才发现在母亲眼里“一无是处”的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
最近,她又开始写情绪日记了,写自己每天的心情、最近的爱好,写自己对关系的观察……
在体验不同关系和新鲜事物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找回自我、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两次人生。
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从离开母亲的期待,以一个成人视角正视母亲的优缺点,我们才能有力量去疗愈和建立自我。
祝福每个独立的女儿,也祝福每个努力觉醒的母亲,都能摆脱束缚,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果在你与母亲的相处中仍然痛苦而困惑,建议你来听听杨力虹老师的《3天家庭心理学体验营》,帮助你厘清你与母亲的关系,活出自己。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