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乘一叶小舟,沿着沈从文大师《湘行散记》的路线,走一次湘西。
沈从文出生于凤凰县,这个县虽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可就其位置来说,更靠近怀化。沱江从凤凰县穿过,最后汇入沅水。
凤凰县这个地方,清朝先后叫叫“凤凰营”、“凤凰厅”,是为了随时镇压当地少数民族造反而设。
《从文自传》里,大师是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七千多座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
凤凰,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之处,是古代入黔入川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从文自传》
沈从文就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是贵州提督,他的父亲差点战死在大沽口炮台。他父亲后来参加幸亥革命,在凤凰起义,打仗的时候,沈从文还兴致勃勃地旁观。
沈从文是凤凰人,他却无比钟爱花垣县的一个小镇,茶峒。清水江从茶峒穿过,最后也汇入了沅江。仿佛茶峒寄托了他一生的精神家园,因此,他特地写了一本《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
既然出生于军人世家,沈从文还不到十五岁即去当兵。他背了个小包袱,离开家乡凤凰,他以补充兵的身份随部队开往辰州(沅陵)。按他自己的说法,从此“混进一个更广泛的学校了”。(《从文自传》)
在开往沅陵的路上,他第一站到了麻阳,就是去年震撼人心的麻阳龙舟所在地方。沈从文将在这里登船,开往沅陵。
“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宽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之类拍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从文自传》
在麻阳上船以后,沈从文他们坐船来到了驻地沅陵。沅陵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县,汉高祖时就设县了。沈从文很喜欢这个地方。
“我很满意那个街上,一上街触目都十分新奇。我最欢喜的是河街,那里使人惊心动魄的是有无数小铺子,卖船缆,硬木琢成的活车,小鱼篓,小刀,火镰,烟嘴。满地是有趣味的物件。我每次总去蹲到那里看一个半天,同个绅士守在古董旁边一样恋恋不舍。”
后来,沈从文又移防到了怀化。这时候的怀化,还只是一个小镇。在这里,沈从文成为了上士司书了。
这时候,他的部队开去了四川打仗,沈从文就在驻地留守。也幸亏留守,沈从文才得以幸免于难,因为他所在的军队居然全军覆没了。于是,这个留守处也解散了。“一下可好,熟人全杀尽了,兵队全打散了,这留守处还有什么用处?自从得到了详细报告后,五天之中,我们便各自领了遣散费,各人带了护照,各自回家。”
没有当兵了,沈从文真的开始从文了,这期间的一些故事见我这篇《沈从文为什么后半生不再写作?》。
我重点讲一下,沈从文《湘行散记》和《湘西》里的旅行路线。
我们有时候会被“湘西”这个词所迷惑,认为沈从文写的河应该是澧水,实际上,沈从文所描写的美景,都是沅江和它的支流。
沅州,就是今天怀化的芷江县。因为地处入黔要冲,沅州古城有众多外地人建的会馆。
沈从文在《桃源与沅州》里写道:“一只桃源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能花个二十三十的乘客,这船便在一条清明透澈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
沅江的上游就是洪江,洪江在过去也是湘黔边境的重镇。在古时候,洪江还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地名——龙标。王昌龄在这里写下了,“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读沈从文的作品,关于“洪江油船”那一章我特别喜欢。
“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装饰。尾梢有舵楼,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发后方上下行驶,路线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拔锚开头时,必擂鼓敲锣,燃放千子头鞭炮,表示人神和乐,共同帮忙,一路福星。在行船仪式中与歌声中,使人想起两千年前《楚辞》发生的原因,现在还好好的保留下来,今古如一。”——《常德的船》
自洪江往下,顺着沅江,我们可以来到辰溪
“辰溪县的位置恰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小小石头城临水倚山,建立在河口滩脚崖壁上。河水清而急,深到三丈还透明见底。河而长年来往湘黔边境各种形体美丽的船只。山头是石灰岩,无论晴雨,都可见到烧石灰的窑上飘扬青烟和白烟。房屋多黑瓦白墙,接瓦连椽紧密如精巧图案。对河与小山城成犄角,上游为一个三角形小阜,小阜上有修船造船的宽坪。位置略下,为一个山峦,濒河拔峰,山脚一面接受了沅水激流冲刷,一面被麻阳河长流淘洗,近水岩石多玲珑透空。山半有个壮丽辉煌的庙宇,庙宇外岩石间且有成千大小不一的石佛。在那个悬岩半空的庙里,可以眺望上行船的白帆,听下行船摇橹人唱歌。小船挹流而渡,艰难处与美丽处实在可以平分。”——《辰溪的煤》
再往下走,就到了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中描写的地方。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鸭窠围的夜》
今天的沅江两岸,并没有一个叫“鸭窠围”的地方,有人考证,根据沈从文在《鸭窠围的夜》中的描写来看,文学世界里的鸭窠围应该是现实世界里的鸦角洄。
关于鸦角洄的由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此处水域“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整个地形看起来颇像汉字丫的样子,于是得名丫角洄,后来不知怎么就变成了鸦角洄,岸边的小村镇就顺其自然地以此为名了。
鸦角洄现在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只有七八户人家,二三十口人,在行政上是一个村民小组,属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陈家滩乡砚石溪村。
一条沅江,有两个有赤子之心的人走过。远古的时候 ,有个诗人叫做屈原。现代,有个文人叫做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