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五辑》解说注解版(一)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14 07:57:02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有很多人,尤其是对粤菜烹饪有期望的人,总将“食在广州”与粤菜烹饪等同起来,俨然“食在广州”的成就是粤菜烹饪凭一己之力铸造。

这种观点实际是个误区。

“食在广州”是一个世界级的美食平台,当中包括世界级的烹饪技术和来自五湖四海以及世界各地的食材,而这些被广州人笑纳而汇聚于千年商都广州。

而粤菜则生长于“食在广州”之地,因此得天独厚地受着“食在广州”的熏陶茁壮成长。

《中国名菜谱·第五辑》就是这样形容,他说:“‘食在广州’是个大溶炉(潘老师按:大熔炉),其积累全国美食之大全,经融汇整合后又将烹饪技术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较公正地评价粤菜烹饪的成就。

《中国名菜谱·第五辑》收集了利口福饭店(顺利风味)、菜根香(斋素风味)、宁昌饭店(东江风味)、华侨大厦(潮汕风味)、清真食堂(回族风味)以及特殊风味的肴馔;同时还有诸如糖水、水饺等的小食品。

《中国名菜谱·第五辑》

正文:

由轻工业出版社于1950年代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共有11辑,除北京占有首都优势具有三辑之外,就仅有广州具有两辑,大体是照顾广大读者热切了解“食在广州”的渴望。

“食在广州”是个大溶炉(潘老师按:大熔炉),其积累全国美食之大全,经融汇整合后又将烹饪技术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

《中国名菜谱》为体现粤菜技术的多样,则以在其第四辑收集酒家制作的肴馔和美点,而在其第五辑为收集饭店制作的肴馔和美点,以此尽最大的能力体现“食在广州”及粤菜烹饪技术的真本。

以下的内容为《中国名菜谱·第五辑》。

名菜

利口福海鲜店

利口福是 1940 年开业的,最初是一家小饭店,由于厨师们世居广东顺德大良(亦称凤城),深通当地烹调技术,得到顾客称许,(潘老师按:小饭店经他们的努力)现已发展为具有一定 规模的菜馆。

凤城在广东二百余年来,(潘老师按:当地人)以擅长烹 调著称。

而利口福则素以凤城炒卖和讲究镬气闻名,对清蒸海鲜,火候恰当,冷后不腥,尤有独到之处,因而成为 广州著名的海鲜饭店。

该店首创的口福鸡,名驰港澳各地,旅居广州者,均以一尝为快。

现将该店名菜十四种介绍于后。

大良野鸡卷

一 . 原料(本书原料均按十六为一斤计量)

猪肥肉(选用猪脊两旁的厚肥肉,连皮长宽约六寸。 如图 1)二斤(潘老师按:1330 克),瘦肉(选用猪脊两旁的嫩瘦肉, 不要筋)二斤四两(潘老师按:1371.6 克),

喼汁少许,鸡蛋五个, 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三钱(潘老师按:12.6 克),玫瑰露酒六钱(潘老师按:25.2 克), 味之素四钱(潘老师按:16.8 克),白糖二钱(潘老师按:8.4 克),干团粉三两(约耗一两半。潘老师按:124.8 克,约耗 62.4 克),植物油一斤半(潘老师按:997.8 克), 淮盐少许。

二 . 制作方法

1. 打肥猪肉放在菜墩(潘老师按:砧板)上,用刀片成 一分(潘老师按:0.3 厘米)厚的薄片(潘老师按:如图 2)共片八块, 顺序放在盘上(每片要均匀,不要猪皮)。

腊肠 一条分成四段(如用瘦火腿肉时,可按此腊肠规 格来切)。

2. 把鸡蛋五个打开,分开蛋黄(潘老师按:鸡蛋黄)、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用碗盛好。

把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用筷子 搅至起白色泡沫时放入干团粉一两半搅匀。

3.将瘦肉用刀片薄,每片一分二厘(潘老师按:0.4厘米)厚,用大碗盛着。

再把鸡蛋黄、味之素、白糖、精盐、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玫瑰露酒全部放入拌匀。醃(潘老师按:腌)二十分钟。

4.把肥肉片拌一些干团粉,抬面(潘老师按:疑为“台面”之误)上摆开,再把已醃(潘老师按:腌)好的瘦肉,也每片伴一些干团粉,铺在肥肉上,横与肥肉齐,竖铺上四寸(潘老师按:13.3厘米),使肥肉留出二寸(潘老师按:6.7厘米)空头(潘老师按:空位)。

铺时,用手略为压实。

再把腊肠条(潘老师按:或火腿条)放在瘦肉上(如图3),用手慢慢向前卷,卷至肥肉空位时,即糊上(潘老师按:涂上)已调好的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团粉,然后再卷(潘老师按:如图4)。

这样可把(潘老师按:肉卷)接口黏实。(潘老师按:肉卷)卷好后成条状。

放下(潘老师按:摆放)时卷口要压在底下(潘老师按:如图4)。

5.把卷(潘老师按:肉卷)一条一条放入笼屉里排好,空余的地方用木条填塞(潘老师按:如图5)以免(潘老师按:肉卷)蒸时破裂(潘老师按:松散、拆开)。

随后用旺火蒸十五分钟(潘老师按:肉卷)即熟,原笼取起。

俟冷却后,分别取出(潘老师按:肉卷),用刀横切(潘老师按:肉卷)每个四分(潘老师按:1.3厘米)厚。

如有破裂(潘老师按:松散、拆开)的,则用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和干团粉糊上。

用盘盛好。

6.用旺火烧热油锅(潘老师按:镬),俟锅(潘老师按:镬)冒白烟时把植物油放入,油烧(潘老师按:加热)至九成滚(潘老师按:九成油温)时,即把肉卷一个一个放入油里炸(潘老师按:动作要快)。

先用旺火炸半分钟,方可用铲(潘老师按:将肉卷)翻过来再炸。

注意先用旺火炸时不可动它(注意初期不可用镬铲翻动肉卷,以免肉卷散开);如油温过高时,可将油锅(潘老师按:镬)端离火位。

炸至(潘老师按:肉卷)两面呈金黄色时,即连油一并倒入铁丝笊篱中,(潘老师按:肉卷)沥干(潘老师按:沥去)油即成(潘老师按:如图6)。

食时蘸喼汁、淮盐(潘老师按:淮盐是用精盐放入一些香料粉拌匀。放入锅里略为炒焦而成的。炒时不用油)。

三.特点

以前肥肉片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厚左右,多食很腻口,十年前经利口福厨师改良,片成一分(潘老师按:0.33厘米)薄片。

入口甘香而略脆,为佐酒佳肴。

潘老师按:

新注1:“大良野鸡卷”实际是根据“大良冶觭卷”改革而来。

至于“大良冶觭卷”的“冶”及“觭”的解释,在《粤厨宝典·菜肴篇Ⅰ》已有讲解,这里不再累赘。

新注2:这里要说的是,“大良冶觭卷”的做法原来是用“熯”,通过较低的温度授热,让肥肉内的油脂处于似沸未沸的状态,从而产生油炸反应,让肥肉致酥。

由于“熯”制方法让肥肉处于外部水分挥发、内部油分沸腾,主要是外部水分挥发这一不甚起眼的反应,使成品质感的表现比用油炸,水分困抑的方法更加酥脆,所以制品一举成为广东名馔。

由于后来厨师将制作工艺由“熯”改为“炸”,产量和效率大有提高,故技巧地易“大良野鸡卷”。

大良炒牛奶

一.原料

鲜牛奶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五个,味之素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精盐一钱(潘老师按:4.2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猪油十两(实耗约二两。潘老师按:416克,实耗83.2克),鸡肝(切细粒)一两半(潘老师按:62.4克),橄榄肉(炸香)五钱(潘老师按:21克),醃生海虾肉(腌生海虾肉)一两半(潘老师按:62.4克),瘦火腿肉(切细粒)五钱(潘老师按:21克)。

二.制作方法

1.将牛奶用碗盛好,放入味之素、精盐、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搅匀。

2.用沸水把鸡肝(潘老师按:鸡膶)煮熟。

沥干水(潘老师按:沥去水分),放入牛奶里。

铁锅(潘老师按:镬)内放入猪油,用旺火烧七成滚时(用旺火将猪油加热至七成油温时),放入生海虾肉,泡油(潘老师按:从工艺分类上应为“拉油”,油温较高,而“泡油”虽然与“拉油”动作一致,但油温较低,两者加工制品所出的质感效果不同)至七成熟,随即连油倒起(潘老师按:到油盆里),

虾肉用铁丝笊篱隔住,即连同炸橄榄肉、瘦火腿粒(潘老师按:瘦金华火腿粒)、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放入牛奶里拌匀。

3.锅(潘老师按:镬)放回旺火上烧热(潘老师按:这里之所以说“放回”,实际是将刚才用过的铁镬洗干净,但没有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原料经“拉油”预热后,将油倒出,铁镬会留有余油。由于“大良炒牛奶”需要确保颜色洁白,所以不仅要用干净的油,还要确保铁镬没有焦炭物),加油(潘老师按:严格来说,这里应采用“热镬阴油”,即将铁镬烧红,用一些油先搪一次镬,再放后续所需的油。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让铁镬储足热量,第二是清洁铁镬)少许,即把全部调料与牛奶放入(潘老师按:镬内)拌炒,

手要快(潘老师按:动作要迅速),如火力过旺(潘老师按:此书编写时是用鼓风煤炉,炉火不可控),即把锅(潘老师按:镬)取离火位,至(潘老师按:鸡蛋液)凝结即成。

三.特点

此菜(潘老师按:馔)呈白色,有奶的清香味,甘软滑嫩,营养丰富。

潘老师按:

新注:“大良炒牛奶”实际是鸡蛋白(潘老师按:鸡蛋清)与牛奶混炒成的肴馔。

应该是中国名馔“芙蓉蛋”的广东版本。

生炒鲟龙片

一.原料

生筍肉(潘老师按:生笋肉)五两(潘老师按:208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一个,味之素一钱二分(潘老师按:5.04克),料酒一钱(潘老师按:4.2克),精盐一钱二分(潘老师按:5.04克),

上汤一两半(潘老师按:62.4克),白糖五分(潘老师按:2.1克),干团粉二钱(潘老师按:8.4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二钱(潘老师按:8.4克),姜六片,蒜茸少许,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三滴,胡椒粉少许,葱白二钱(潘老师按:8.4克),

大地鱼(潘老师按:用油炸焦研末)一钱(潘老师按:4.2克),水發香菇(潘老师按:水发香菇)去蒂切块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猪油(潘老师按:或植物油)十二两(潘老师按:约耗一两半。499.2克,约耗62.4克),鲟龙肉(潘老师按:连骨)七两(潘老师按:291.2克)。

二.制作方法

1.先把原条鲟龙(又名鲟鲨鱼。如图7)用刀拍死,放在剥槽上,一手压住鲟龙,一手用刀从近尾部凸起的鳞起,往头部方向慢慢成条剥去(潘老师按:五条鳞同一剥法)。

再把头部四週(潘老师按:周)的皮连用(潘老师按:疑为“同”之误)原条鳞割掉(潘老师按:头部的骨与脊骨是脆的,可以食用)。

然后破开肚,去内臟(潘老师按:内脏),用冷水洗净(潘老师按:如鲟龙是一斤以上者,去鳞后在脊中用刀开成两条,如鱼小原条切即可),切成一分(潘老师按:0.3厘米)厚的片(潘老师按:连头脊骨),用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干团粉拌匀。

2.把生筍(潘老师按:笋)肉用沸水(潘老师按:粤菜厨师习惯称之为“滚水”)煮(潘老师按:烚)至十分钟后,取出切成骨牌形一分半(潘老师按:0.5厘米)厚的片(潘老师按:这里疑漏了一个俗称“啤水”的漂水过程,原因在于生笋烚熟会失水瘪软丧失爽脆,故要烚熟趁热漂水抑制水分流失,从而获得爽脆的质感)。

3.铁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烧热,放入油,至七成滚时(潘老师按:至七成油温时),放入鲟龙片泡油至六成熟,即用笊篱捞起。

再把筍片(潘老师按:笋片)放入,约泡油三秒钟,即连油一同倒出(潘老师按:到油盆),筍片(潘老师按:笋片)倒在笊篱上。

然后将锅(潘老师按:镬)放回炉上,把蒜茸、葱段、姜片、發水香菇(潘老师按:原料为“水發香菇”,即水发香菇)、筍片(潘老师按:笋片)放入炒、颠二三下;再把鲟龙片和精盐、味之素、白糖放入(潘老师按:镬内),并加(潘老师按:攒)上料酒,又炒再颠三四下;

即加上汤、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胡椒粉,又颠三四下,随即下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打芡,略加入一些油(潘老师按:作“包尾油”)和大地鱼末,颠二三下即成(炒、颠和放料各项动作都要快,芡要少,否则鲟龙过熟就不脆了)。

三.特点

鲟龙片卷起成盏形,入口爽脆,滋味鲜美,为佐酒佳品。

潘老师按:

新注:2021年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因应省委倡议的“粤菜师傅工程”作粤菜标准化书写工作,关于粤菜的定义各专家都洋洋洒洒,从远自秦代、近自清代都表述一番。

但笔者并不苟同以年代起始作为粤菜的定义,纵观粤菜的发展,其实都蕴含一个定式,就是围绕着食材的“鲜”作出合理的烹调。

然而,“鲜”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味道,是作为五味之一。

一个是鲜活,而这一个则牵涉到食材的质感,粤菜历代厨师恰恰就如何确保维持食物鲜活并图取其质感作文章。

因此,笔者认为提出“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唯一以食材质感招徕食客的菜系”的观点。

该观点虽言简意赅,却说出了重点。

这不,无论是“生炒鲟龙片”抑或是“火腩焖大鳝”等,无不以爽、脆、嫩、滑、弹的质感作为特点便可为例。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