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栋荣的追涨杀跌

自强不息晚 2024-04-05 06:53:22

在丘栋荣接手之前,中庚价值领航混合的规模还不到10亿元,此后短短四年的时间做到了百亿规模,到2022年Q2规模飙升至154亿元,基金持有人数也增长至24.58万户。

2020年确实是公募人才辈出的一年,那一年只要是抱团白马的策略,几乎都能跑赢大盘,而正是在价投模式如火如荼的这两年,丘栋荣的收益其实是跑输大盘的。

根据Ifind数据显示,2019年丘栋荣的偏股型收益是12.34%,跑输同期沪深300基准,以及同期的同类管理人,2020年丘栋荣偏股型收益同样跑输同类管理人,不过小幅跑赢基准。

数据来源:ifind

而丘栋荣真正被市场聚焦的是2021年,这一年也是公募抱团瓦解的第一年,丘栋荣成功避开抱团消费,并且追高兖矿能源赶上了翻倍行情,之后以近46%的收益秒杀基准。

2022年是丘栋荣的转折点,在一季度的报告中丘栋荣明确看多港股互联网、医药、能源等。这一策略的转变直接导致收益净值下滑,同时基金持有人开始撤离,2022年Q3至今中庚价值领航的份额从53.6亿份一路下滑至39.02亿份。

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发布的2023年财报,全年净利润亏损2.81亿元,在整个公募里这样的亏损不算多,但这也是连续亏损的第二年。

抄底策略的转换

抄底策略的转变,不仅让[中庚价值领航]错过了兖矿能源这个超级大牛,反而还踏进了互联网这个泥潭。

2022年Q1,中庚价值领航的前五大重仓股大调整,第一大重仓调成了美团,一季度也确实是美团的阶段性低点。从一季度的最低点103.5港元至二季度的最高点211.6港元,美团累计涨幅超过一倍,就算这个底抄的不是最低点,这笔交易也不至于亏损。

不过二季度中庚价值领航又持续加仓了68.9万股,到三季度美团开始拐头下跌,这笔交易才减仓。但这笔交易并未结束,2023年Q1,再次加仓美团至865.05万股,这次美团几乎是一口气跌到了去年四季度,这笔交易到去年四季度已经减仓至230.7万股。

去年四季度那波港股互联网的恐慌确实引发了资金的踩踏,只是低位割肉又错过了近两个月的反弹。

图片来源:同花顺 美团季线

发现价值,坚守价值本身就很难,在港股这个流动性濒临枯竭的市场里坚守价值就更难了。

与美团同时期建仓的还有快手,2023年一季度进仓快手,二季度快手反弹后开始小幅减仓,到三季度快手开始拐头大跌后陆续卖出。其实中庚价值的核心逻辑就是抄底。

在一季度的报告中,丘栋荣认为港股在持续的调整后估值水平已经处于绝对的低位。对于互联网的观点:这些公司业务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面对的核心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比如娱乐、消费、社交,同时这些公司货币化能力和变现能力还在持续提高。

图片来源:同花顺 快手月线

的确互联网行业在经历了强调整后,估值普遍不贵,但港股的流动性以及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等多重因素,依然限制了行业重新定价的空间,加之美元的不断升息,导致外资几乎是一边倒抛售。

此外,随着核心资产抱团的瓦解,公募市场的亏钱效应蔓延,也限制了增量资金入场。两年前所谓的南下抢夺定价权,实则成了追高苦命人,赚钱效应的转弱,也限制了南下资金的增量。

在基本面整体疲软,资金面又面临大幅流出的情况下,港股的价投模式进入长期无效状态。

此价投而非彼价投

从中庚价值领航的一系列调仓下,不难看出丘栋荣并不是传统的价值投资者,现金流?业绩?增速?PE?这些指标似乎并不如“跌得多”来得更为实际。

从能源行业到互联网行业的换仓,的确在逻辑上有一套看似价值投资的逻辑实则做的是趋势交易,短期交易。

按照传统的价投,巴菲特和芒格的模式差不多都是以自由现金流、盈利稳定性、分红率、资本支出等多重指标来为一家公司定价。比如可口可乐这种成长性虽然不高,但是稳定且不需要高强度的研发支出,坚持每年分红的消费巨头。

其实港股这样的公司也有,比如腾讯。但是国际资本对于非美市场的这种巨头要求是苛刻的,要求你要高增长,要求你要稳定增长,要求你要有很好的分红,所以腾讯的估值一直被打的很低。

但从丘栋荣的交易中,没有看到他重仓这种类型的巨头,他选的是快手、美团这种股性稍微活跃的标的。他理解的价投模式似乎更适合这个市场,心中有价投,实则赚的是情绪的β。

到去年四季度,互联网的仓位已经切换到了看似位置较低的小鹏汽车,而小鹏汽车今年一季度的跌幅就已经超过了40%。

结尾

年初到现在百亿级公募的产品中,大部分都延续了去年的亏损,整个偏股型产品中,超过一半的基金还在亏损。

所谓的红利策略实则是机构对宏观基本面复苏较为悲观后的结果,参考日本90年泡沫破裂后,红利策略的确长期有效,但A股的市场核心是博弈,不是分红率。

A股是一个价投有效但又不是长期有效的市场,很少有企业的盈利规模可以无限大,也缺乏一些靠创新驱动的科技巨头,所以很多公司的市值是有天花板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