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被混淆的银锭品种——北京松江银④

龚博钱币 2024-10-18 10:32:56

北京作为帝都,历来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地,每年大量的白银通过各省上缴的京饷集中汇至京师,之后再由户部统一筹划拨解出京至各地,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北京银钱业的发达。在近代银行出现以前,北京传统的金融业者主要包括当铺、帐庄、钱铺(及银号)、票号及炉房。其中票号的出现相对稍晚,钱铺(或称钱庄)和银号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在北京并行存在,但由于经营的主要业务比较类似,民间大多不将两者加以区分而统称其为“钱铺”,其功能大体上即是银/钱兑换,钱铺门口大都挂有“京平足银”与“市平松江”两面市招,利用不同平码和银两之间的换算赚取差额利润,也代客夹碎整银整宝,化整为零。

在这些钱铺中,规模较大者则经营存放款业务,与后来兴起的票号同属于银两流通的主要周转场所。炉房,是主要的银锭铸造机构,最初主营代客熔化各地元宝、散碎银两和生银改铸为本地银锭,与钱铺、银号、票号等长期紧密保持着委铸银锭的业务往来,后发展至多元化经营,对北京金融业产生的影响亦随之加深。

除了铸银,炉房亦代客储存银两。京师中的各大商家、钱铺、衙门、府第、宅门都会结交一两家炉房以便于储存现银。各行业或富户,对于自家所能够接受的散碎杂色银两,也多会通过炉房改铸成通用纹银,便于随时使用或拨兑。一些炉房还会和相邻的钱铺协商合作经营,或在汇兑交易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北京炉房又分官炉与私炉,官炉需在户部注册,专承熔化各地解京之课饷并将其改铸为十两十足银代以解送户部,在票号兴盛以后也为其存储现银并代为上缴各省的汇款。私炉主要承铸市内流通之各类民间商用银锭,到了光绪以后亦扩大经营多兼营存放款业务。

清代中晚期由山西迁址北京的钱铺

北京地方银两所使用的平码主要包括库平、京平、市平及公码平。库平,主要针对出入户部的各类课饷和拨款;京平,主要用于京城内的一般商贸交易,以七厘京平最为常用;市平则主要在钱市所使用,有六厘和七厘市平之分;公码平即标准平码,比市平多六钱,一两为555.7 英厘(grains),约合36.008754克,主要在银钱业者(票号,炉房,钱铺)之间所使用,另外北京与外地之间的汇兑交易,及外国在京银行均用此平码(洋人所称的北京两[PekingTael]即公码平足银)。北京市面上的松江银多用京平或市平计重,钱铺或银号一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某一种平码的松江银或十足银锭用于各类交易或存放款业务,此两种银两按照京平/市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京平足银1000两 = 市平松江银1000两

京平足银 1000 两 = 市平足银980两

市平松江银1000 两 = 市平足银980两

京平松江银 1000 两 = 市平足银 960两

京平松江银 1000 两 = 京平足银 980两

清代北京五两(京砣)银锭 北京公博评级 MS61

北京的炉房在清代早期开设的数量很少,分布亦较为分散。炉房发展初具规模是在咸丰朝之后,到光绪时期达到顶峰,分布也更为集中,主要包括前门一带(包括珠宝市、打磨厂、西河沿等地),以及东、西四牌楼、西单、骡马市、后门以及北新桥等地。

道光以后,由于卢氏家族在珠宝市的成功经营,吸引了更多的从业者来此开设炉房,其中多数是受卢氏家族成功的吸引而前来设店的深冀帮成员,有些则是市内原本就已存在的老炉房。例如宝兴炉房,原在西河沿东口内路北,早在道光时就已存在,咸丰以后迁店至珠宝市落户。卢氏家族及随之而来先后加入的大小炉房,使该地由原本仅一家炉房变成了京城炉房最为聚集的地段,吸引了众多银钱业者、票号和商号前来附近设店,以便日常生意往来及合作,以致于到后来形成了包括京师及周边地区都知名的“钱市胡同”,交易异常红火,几乎掌控着北京行市每天的银钱比价,使珠宝市一带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未完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