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不一样了,欧盟开始对华示好,美媒说了实话:美国离不开中国

王涛视角 2024-09-05 11:55:06

近日,国际形势有了些不一样的情况,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柔化迹象,而美国媒体也坦言,美国要与中国完全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此次各方的表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应如何解读西方国家态度的变化?

在日前的一次讲话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西方应承认中国制度的成功。尽管欧中在政治制度和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绝不能与中国开展系统性对抗,必须将中国视为重要伙伴。博雷利指出,中国的崛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西方国家无法阻止这一进程。面对中美博弈所带来的压力,欧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独立的方式行事。

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称,赞赏博雷利对中国发展的客观认知和对中欧关系的积极表态。那么,为何欧盟会突然这么说?首先,经济压力是促使欧盟调整对华策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对华电动汽车高额关税问题尤为突出。

德国大众汽车旗下西班牙品牌西雅特CUPRA的首席执行官格里菲思在接受采访时警告称,如果欧盟委员会按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21.3%的进口关税,CUPRA品牌将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

这一表态反映了欧洲企业对于高额关税政策的担忧,也凸显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欧合作需求。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都会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政策,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现实情况决定了欧盟和中国难以完全脱钩。尽管部分西方国家主张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欧盟与中国在供应链、技术合作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双方的经济互补性,使得任何试图彻底脱钩的举措,都面临巨大挑战。

这一点在美国和印度的对华政策中也得到了印证。虽然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提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制造”等口号,并推动美企将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如印度,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印度的基础设施和工业水平不足,无法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结果是,美国企业在印度建厂生产,但印度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量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和太阳能电池板等中间产品,这些产品在印度组装后出口到美国。

美国媒体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华盛顿邮报》在9月2日的一篇文章中,批评了美国政府的对华“脱钩”政策,认为此举违背经济规律,不仅未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增加了印度对中国的依赖。

文章指出,印度在扩大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药品等生产时,其经济本身也越来越依赖中国的进口。这种动态对致力于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和降低对华商业关系风险的美国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种现实考验。简单来说,美国需要印度,但印度离不开中国,最终问题又相当于回到了美国离不开中国。

除此之外,全球治理格局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国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已经与多国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合作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如果选择与中国对抗,不仅会自损利益,还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当然,还有美国内部的政治压力。很多国家的民众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期望越来越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依靠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尤其在美国面临总统竞选这个节骨眼上,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开展合作,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尽管一些美国政客出于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对华强硬政策很难持久。

总的来说,欧盟对华示好以及美媒指出的美国离不开中国,这些都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密切联系的现实。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任何孤立或对抗的策略都难以长久,合作与共赢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理解并适应这种变化,是各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未来,期待中欧、中美之间能够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1 阅读: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