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 2024年,我国演出行业场次、票房收入增长迎来新高,并带动周边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1月21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演艺创新动能活跃 消费场景协同共生——2024年演艺消费新生态研究报告》(阅读全文:http://yjy.people.com.cn/n1/2025/0120/c244560-40405623.html),从演艺内容、运营、业态创新等维度,研究演艺消费新生态。
新阶段:演艺消费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作用下,2024年演艺消费展现活力。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
报告认为,多重因素驱动演艺消费进入新阶段。通过内容、运营、业态等多维度创新,经营主体探索走出演艺消费的新路径。观众构成与消费趣味变化、演艺服务主体寻求发展新空间、城市扩大消费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需求,共同助推演艺消费提质增量。
观众方面,年轻群体的行为喜好和消费习惯对演艺行业产生深刻影响,推动行业加速向个性化、体验化和数字化发展。很多95后、00后观众通过观看戏剧释放情绪,获得疗愈。他们喜欢的互动性、游戏性和体验感在观看演出中得到满足。
服务供给方面,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发展活跃,新剧数量和演出场次保持上升态势。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座位数量少,票价较低,演出时间较短,与周边商业体距离更近。这些特点与传统商业街区为应对电商冲击及市场环境变化亟需“腾笼换鸟”的需求相匹配,许多演艺新空间转化而生。演艺新空间以现场演出为主营业务,多种业态融合经营,发展潜力得到多地验证。调研发现,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的演艺新空间很多是由商业街区过往的其他项目转型而来。还有一些剧场由从老城区腾退出的工业车间、民居院落改造而成,成为百姓身边的艺术空间。
政策支持方面,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代表的多个城市出台了建设“演艺之都”、促进演艺消费的相关政策。大型演出在带来票房收入的同时,能够产生流量聚合效应,有效拉动城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文旅业态消费增长,催生“演出+文旅”消费新模式。
新路径:内容、运营、业态多维创新
报告梳理了演艺服务主体在内容创作、市场运营和业态融合等层面的多角度创新。
在内容创作层面,面向复合型需求,演出院团进一步通过现代元素演绎中华文明,依托科技元素丰富演出形态,强化融合发展扩容消费场景。
在市场运营层面,演出院团在观众沉浸式参与、共创社交附加值上寻求突破。典型做法包括让演出融入观众生活圈,基于数据分析精准营销,依托社交平台“种草”传播,以优质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在业态融合层面,多元业态与消费场所深度融合。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在2024年11月年度演出票房突破2亿元,创该中心开幕9年历史新高。其着力打造的天桥演艺区没有围墙,北部的天桥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腾退修缮胡同中的“小旧破杂”院落,吸引艺术家团队入驻。经过活化改造的民居杂院已成为市民身边的艺术体验空间。
同时,演艺企业注重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挖掘发展潜力。繁星戏剧村用“戏里•戏外”概念串联戏剧与产业侧。除了戏剧演出,其组合业态包括院线电影、文化节日品牌运营、艺术展览、培训、戏剧课堂与品牌合作等。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基于现象级的文化IP——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多元主体合作打造IP衍生品方面做出深度探索,延伸出文创产品、品牌授权、改编电影和音乐会等系列周边,还推出了数字藏品纪念票、图书,甚至官方线下体验店“青绿空间”。
新启示:打造特色品牌,增强服务可及性
为更好促进演艺消费,报告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引导演艺消费提质增量;二是结合本地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演艺品牌;三是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增强演艺服务可及性;四是顺应跨界融合趋势,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服务水平;五是请进来、走出去,更好发挥演艺国际交流纽带作用。
该报告由“828巨人港”企业服务平台支持。“828巨人港”企业服务平台是人民网打造的新质生产力服务平台,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成长为目标,通过举办产业对接、技术交流等活动,持续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董晋之)
相关链接:
《2024年演艺消费新生态研究报告》全文
http://yjy.people.com.cn/n1/2025/0120/c244560-40405623.html
《城市电子竞技产业创新发展报告》全文
http://yjy.people.com.cn/n1/2025/0110/c440911-4039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