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聊聊读书的意义

浩小明 2024-04-24 10:19:00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自打会说话起,就爱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直到有一天问出人类的终极困惑——人为什么而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自然想跟大家聊聊读书这个话题。我必须首先讲出我的看法,那就是读书这件事与“人为何而活”这个终极困惑紧密相关。

受两千年儒家文化熏染的中国人,常常把读书这件事的位置摆得很高,读书人也往往自视甚高。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其实很不厚道,没必要在抬高读书人的同时踩别人一脚。

我们现在常常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未必要通过读书来达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甭管心里是不是真这么认为,至少嘴上已经达成共识。

古人读书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说白了,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有官做到足够大时,才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大话。孟子有曰:“位卑而言高,罪也!”

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如李白者,也是一门心思想做官,只因出身商人家庭,屡屡遭遇挫败。不得不托关系、走后门,干谒权贵,以求荐举。可见做官是古代读书人的执念。

可是要说古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也不完全正确。古代其实也和现代一样,如果可以通过读书之外的其他方式进入权贵阶层,也同样让很多读书人羡慕嫉妒恨。否则也不会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这样的讽刺诗。

以上说了这么多,都是“求学”意义上的读书。在此种意义上,我们现代人把接受学校教育也叫做“读书”。而今天我要谈的更多的则是“阅读”意义上的读书,这个意义上的读书相比之下就少了许多功利色彩。

很多人在走出校园步入职场之后,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一天不读书就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少数人甚至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大有读书不破万卷不罢休之势。

如此读书,相比求学意义上的读书就十分让人难以理解。不读书的人,让他坐下来翻几页书,简直要了他的命。那才叫一个“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我,我也无法快速地给出我的答案。

我们知道,大量的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知识的丰富。可是掌握大量的知识对于一个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除了显得博学多闻,增加一点谈资,知识又能够带来多少的现实价值呢?这是不读书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很早就认识到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并不一定掌握丰富的知识。人们可以轻易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但并不能轻易获得智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天赋。

而一个拥有智慧天赋的人,如果同时又读了很多书,那么他一定会更加智慧。因为他的智慧本身当中就包括如何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有个颇具争议的观点:“知识即回忆”。他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与学的方式获得的,而是知识本身早已储存在人的头脑或心灵深处,只不过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唤醒。比如对话。这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我们中国先哲孔子最喜欢的布道方式。

柏拉图这种观点不一定对。但据我观察,好的老师往往循循善诱,并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这大概就是一个所谓“唤醒”知识的过程。

我以为,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天资愚钝,那么他即便通过大量的阅读也无法获得丰富的知识。当然,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的天赋可能不在读书上而是在其他事情上。哪怕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有它的用途。

因此,如果说我们阅读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认为是说不通的。至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或者说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况且即便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产生相应的实用价值。

那么知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在他看来,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与他的品德高尚程度成正比。换句话说知识拥有让人能够辨别善恶进而从善如流的功用。他的依据也很简单,即按照常理来说,人不可能明知故犯。他以为,如果一个人知道某件事是作恶,那他就不会去做。

苏格拉底的观点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明知故犯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那些知识丰富的人们当中也不乏大奸大恶之辈,如果这些人同时又位高权重,那么他们做下的恶很可能还是不可饶恕的大恶。

因此,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认为知识并不能带来美德。知识更可能会让善的更善,恶的更恶。如果一个人想通过读书来让自己变得品德高尚,我看也是行不通的。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快被我说糊涂了。既然知识又不能带来智慧,又不能带来美德,那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让我感到愉悦的通常是“获得”本身。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过程能够让我产生一种愉悦感。

比如,有一个知识盲点突然在阅读中解决了,又比如一个精神困惑突然在阅读中解开了。这都带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舒畅体验。禅宗里讲“如桶底脱”,桶底掉了,桶中水倾泻而下,那种感觉实在美妙。

精神食粮也是人的必要食粮,这一点应该不存在争议。因此,阅读就好比进餐,有人食欲好,胃口大,就多吃一点。有人食欲差,胃口小,那就少吃一点。但总归是要吃。如果长时间不吃,就要饿出毛病。精神上饿的久了,也容易饥不择食,如果不小心吃到坏书,那就容易吃坏脑袋。

有人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对这样的人而言,书籍就好比一顿大餐,仅仅阅读本身就是一场美妙体验。

当然,读书的意义绝不只是这样。我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来说。

有一部台湾电影,一直排在我最喜欢的电影前三,那就是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影片中有句台词我始终记忆犹新:“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看电影的美妙体验在于,我们可以在电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看到不同的世界,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拓宽人生的边界。

我想说的是,读书的体验与看电影的体验是相似的。书籍可以带你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可以让你穿越时空与历史上无数卓绝的人物对话。在书中,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也可以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对书籍心驰神往吗?

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都伴随着死亡和未知的恐惧。但正因为生命的有限和无常,我们才更应该通过阅读来充实人生的体验,拓展生命的广度,活出生命的精彩!

叔本华悲观地洞悉了人生的无意义,而超越了悲观的尼采则向无意义的人生发起了强者的挑战。他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文章开始,我之所以说读书这件事与“人为何而活”这个终极困惑紧密相关,就是因为读书能够带领我们向这苍白、绝望、无意义的人生发起最强有力的挑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