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接受自己的短板,不要逼自己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

三清的感悟 2024-07-08 22:04:38

有一个抑郁症患者,休假在家,她是一个老师,跟我咨询了一年,然后她就回学校上班了,可是在上班的过程中也总是会遇到矛盾。她说别人为什么总欺负我?当别人说我的时候,我就特别愤怒,我就想马上反击,可是我又不知道说什么,那种感觉很难受。

一、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是双重束缚

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面临这种情景,孩子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我咨询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孩子没有朋友,妈妈说没有朋友的孩子是不对的。然后孩子去找朋友,妈妈就会说现在很多小孩很坏,你要防范他们。孩子就不知道妈妈到底喜不喜欢自己交朋友。妈妈每天都给外地工作的女儿打电话,一面让孩子在外地安心工作,一面泪流满面,说自己每天都上女儿的房间里面去看几遍,每次都会流泪。

孩子不做事,妈妈就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事?孩子真要去做事儿了,妈妈又说那个事多么困难,多么复杂,你能行吗?她从小到大妈妈就这样对她,她就觉得很奇怪,但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直到咨询之后,她才看清,妈妈一方面驱动着自己,一方面又在禁止着自己。只有看清了模式,我们才能重塑自己,否则自己就会活在过去的束缚里,跳不出来。

二、看到自己的短板,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

她说小时候妈妈要求我不能说谎,长大了之后又嫌弃我太老实,说我怎么每次总说实话,意思说我很傻,撒谎反而是聪明的表现,可是我从小到大没有学会撒谎,撒谎还会很紧张,脸马上就红了。她说我也很奇怪,我为什么就那么笨?但是我还害怕别人说我笨。实际上通过咨询发现她就是不愿意和人交往,但是又觉得不交往自己很古怪。

你怎么能没朋友呢?你没朋友就是你不好,她说因为我爱好画画,爱好摄影,有时间就想画画,就想去室外摄影。就像有些科学家,他们只专注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他们并不善于人际交往。但是他们不批判自己,他们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我既要画画摄影,同时我还要我擅长社交,这才是问题所在。

咨询的时候我就让他反复念,我们不敢承认的。因为越是敏感的我们怕触碰的部分,越是我们需要承认的部分。她就念我不承认我是一个古怪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冷血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懦弱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不擅长交往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反应慢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不懂装懂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笨蛋。尽管念的时候很难受,可是如果承认了,我们就不会变得那么敏感。

三、当你接受自己的缺点,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反过来说我不承认我古怪的部分,就是说我必须保持正常。我不承认我冷血的部分,就是我总得热血沸腾。我不承认我懦弱的部分,就是我总得勇敢向前。我不承认我胆小怕事,就是要求我必须胆儿大什么都不怕。我不承认我是一个不善交往的人,就是要求自己必须是一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我不承认我是一个反应慢的人,实际上是表达我必须反应快,我必须聪明伶俐。我不承认我是一个不懂装懂的人,实际上也是表达我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我不承认自己是个笨蛋,实际上就是表达我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一点错事儿都不能做,

当把这两方面的自己都要看到的时候,她说我想让自己全知全能,那不是得把我累死。在那一刻她对自己全知全能的迷恋就降下来了。我们伪装只是骗别人,当然我们也骗不了别人,我们认为自己能骗了别人,或者我们只是自己骗了自己。她做完练习之后,她说我发现我接受自己的不好的部分,我突然看到了我的优点。我不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也就看不到我的优点。即使别人说我有优点,我也看不到。

你拒绝了缺点也拒绝了与之相对应的优点,它们是一体的,拒绝了黑就拒绝了与之相对应的白,咨询的时候我常说接受你的古怪,你才会变得正常。如果你总是拒绝和排斥你的古怪,你就会越来越古怪。允许自己不正常,自己才会变得正常。否则越是让自己正常,自己反而变得不正常。越不接受越想隐藏自己越变得敏感易怒,如果接受了,我们会说我是这样的人,我们会觉得他很理解我,他看到我是啥样的人了,我们怎么会攻击别人呢?因为我就是那个样子。

就像刺猬就接受自己满身带刺的样子就好了,如果你伪装成一个猫,别人撸你的时候,你无心伤人,却给别人带来了痛苦。世界因为丰富而多彩,有的人喜欢养狗,有的人喜欢养鸟,有的人喜欢养毒蛇。如果所有的三观都一致,世界就少了很多颜色。如果没有那么多评判,世界上就少了很多病人。

三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签约作者,老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谁是不正常的,没有谁是病的,心变世界就变。喜欢老师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