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的大楼为何止步632米?基建狂魔难道建不成更高的楼?

霸苍笙客栈 2024-09-01 12:30:37

摩天大楼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各国争先恐后地在这场"擎天比赛"中一较高下。

中国也不例外,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到广州塔,再到上海中心大厦,我们似乎一直在追逐着那个至高点。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下一座超级摩天大楼即将拔地而起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项限高政策,明确禁止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

为什么中国最高的大楼止步于632米?作为基建狂魔,难道我们真的建不成更高的楼吗?

要理解中国为何突然叫停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全球高楼竞赛的历史。

这场竞赛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钢筋混凝土技术和电梯的发明,建造高楼成为可能。

1931年,帝国大厦以381米的高度傲视全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楼,这个记录保持了近40年,直到1970年代才被打破。

此后,高楼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国争相建造更高的大楼,仿佛这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中国也不甘落后。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4年,深圳地王大厦建成,高度384米,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这个记录很快被1998年落成的上海金茂大厦打破,高度达到420.5米。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楼建设进入快车道。

2008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高度492米;2010年,广州塔以600米的高度刷新纪录。

最终,2015年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的高度登顶中国第一高楼,也成为当时世界第二高楼。

一切都在朝着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

截至2022年,全球前10高楼中,中国占据了5座。

如果我们把范围扩大到前100,中国的占比更是高达45%,在350米以上的建筑中,中国占到了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些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超高层建筑吗?

事实上,早在2016年,住建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市建筑高度,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物高度。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7月。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严格管控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楼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追求高度到注重质量,从比拼规模到关注效益,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转变。

那么,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高楼建设状况如何呢?

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已经建成或在建的300米以上建筑近100座,200米以上建筑接近1000栋,150米以上建筑更是接近3000栋。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超高层建筑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国家决定叫停这场"摩天大楼竞赛"呢?

限制超高层建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隐患。

随着建筑高度的节节攀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危险性也呈指数级增长。

以消防为例,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消防云梯也仅能达到101米的高度,而普通消防车的最大工作高度更是只有50米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一旦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高层以上的区域将面临巨大的救援困难,甚至可能成为"孤岛"。

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那场高层住宅火灾,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那场悲剧造成58人遇难,而那栋楼仅有28层,救援工作的艰难程度令人心惊。

如果将这个场景放大到10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火势蔓延速度快,逃生通道有限,救援难度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时炸弹"。

其次,我们不得不正视经济因素。

超高层建筑不仅建造成本高得惊人,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以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为例,它的日常运营成本令人咋舌。

仅空调系统就需要每天融化约10000吨冰来提供制冷量,这相当于36万个100瓦灯泡同时点亮的用电量。

而这仅仅是为了保持室内温度舒适!

而在中国,许多超高层建筑同样面临着高额维护成本和低投资回报率的困境。

一些城市的地标性高楼,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俨然城市名片,但实际上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无法为城市创造实际价值,反而可能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城市规划和环境影响。

超高层建筑往往如鹤立鸡群,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容易造成城市景观的割裂。

在一片低矮的老城区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摩天大楼,这种视觉冲击是否会破坏城市的整体美感?

同时,密集的高楼群会严重影响城市通风,加剧"热岛效应"。

高楼之间形成的"峡谷"会阻碍空气流通,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

此外,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增加周边区域的温度,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对城市小气候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超高层建筑的使用效率低下。

电梯拥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

数千人同时涌入电梯,等待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分钟。

此外,为了支撑庞大的建筑结构,超高层建筑往往需要更多的结构性空间,这就导致实用面积的比例相对较低。

换句话说,你花大价钱租用或购买的空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使用的。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长远的问题:拆除。

当一座超高层建筑达到使用寿命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拆除时,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

传统的爆破拆除方法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几乎不可行,而逐层拆除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早期,高楼大厦确实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它们代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彰显了城市的经济实力。

在那个年代,谁能建得最高,谁就是赢家。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发展不应该只追求外在的光鲜亮丽,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宜居性。

高楼固然能给城市带来标志性的天际线,但如果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和合理的规划,反而会成为城市的负担。

事实上,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桥梁建设技术领先全球。

这些成就,比起几座摩天大楼,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许多国际大都市都开始重新审视超高层建筑的价值。

例如,巴黎在1977年就禁止在市中心建造超过37米的建筑,以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伦敦虽然没有明确的高度限制,但对于高层建筑的审批非常严格,要求必须与周边环境协调。

限高政策的出台,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的机会。

我们需要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效率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出真正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纵观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追赶到如今的主动限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

限高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筑领域的退步,相反,它体现了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成熟与理性。

未来的城市发展,将不再是简单的"高"与"低"的比拼,而是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建筑设计,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摩天大楼时代或将结束:数量居全球第一,新政策限高500米,有大楼投资700亿仍烂尾》

美国侨报网:《中国将告别摩天大楼攀比时代》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