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亡”的那些老行当,都见过了的,可能说明你已经老了

文史充电站 2024-11-02 09:37:45

时代在加速狂奔,一不留神,就可能被远远甩在身后,成为“时代的眼泪”。那些曾经鲜活、生动的场景,如今却成了泛黄照片里的回忆,偶尔翻起,心头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伤感。就像那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老行当,如今也已大多销声匿迹,徒留几声悠长的吆喝,回荡在记忆深处。老行当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却也是令人唏嘘的必然。[啤酒]

01

从“弹棉花”到“羽绒被”,手工技艺与工业生产的碰撞

“嘭!”一声闷响,伴随着木弓的弹弦声,一团团蓬松洁白的棉花,在老师傅灵巧的双手下,逐渐铺展开来,形成一张张温暖厚实的棉被。这幅画面,曾是无数人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场景。那时每到秋收过后,村里总会来一两位弹棉花的师傅,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制作过冬的棉被。

一床棉被,往往要用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承载着一家人的温度和记忆。孩子们在棉花堆里嬉戏打闹,大人们则围坐在一旁,一边看着师傅弹棉花,一边唠着家常,空气中弥漫着棉花的清香和欢声笑语,那是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温暖与闲适。

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许多地方已经不再种植棉花,人们也很少再用棉花做被子了。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手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现代工业迅猛发展,致使传统手艺遭受巨大冲击。传统手艺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与这些新式被褥相比,传统的棉被则显得笨重、不易清洗,而且容易滋生细菌、螨虫等,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再加上弹棉花这门手艺本身就比较辛苦,收入也不稳定,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习,导致弹棉花的师傅越来越少,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如今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偶尔还能看到弹棉花的身影,但更多的时候,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弹棉花的消失,是手工技艺与工业生产碰撞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珍惜和传承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和手艺,让我们的生活,不只有冰冷的机器。

02

从“锔缸匠”到“塑料桶”,老行当的消亡与时代发展的必然

“锔缸嘞——锔盆锔碗锔大缸——”这曾经是村落里最熟悉的声音之一,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敲击声,预示着这位“瓷器医生”的到来。锔缸匠,一门古老的手艺,凭借着祖传的技艺和简单的工具,为家家户户修补着破损的陶器,也修补着日子的缺憾。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口大缸,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宝贝疙瘩”。它盛放着一家人的粮食、腌菜、水,甚至还承载着孩子们的玩耍乐趣。而一旦缸体出现了裂缝,那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这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请来锔缸匠。

只见老师傅不慌不忙,先用麻绳或铁丝将裂缝紧紧缠绕,再用特制的钻头,在裂缝两侧打出一排小孔,最后用锔钉将裂缝牢牢地“缝合”起来。这看似简单粗暴的操作,却需要极其精准的力度和角度,才能保证修补后的缸体滴水不漏。

锔缸不仅是一门手艺,更像是一种艺术。那些锔钉,在老师傅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图案,为原本朴素的缸体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一件件经过锔补的陶器,也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继续陪伴着人们度过漫长的岁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出现,各种轻便耐用的器皿走进了千家万户。那些曾经被视为珍宝的陶缸、陶盆,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束之高阁,甚至被丢弃。与此同时,锔缸这门古老的手艺,也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最终走向了消亡。

锔缸匠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物质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再需要依靠修修补补来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然而在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如何将那些传统的手艺和文化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老行当的消失,就如同一部无声的纪录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映射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曾经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也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温情。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这些老行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和零星的物件,供人们追忆和凭吊。弹棉花的“嘭嘭”声,锔缸匠的“叮叮”声,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这些曾经熟悉的声音,如今已成为渐行渐远的绝响,只能在记忆深处回荡。

这些回忆里的老行当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存冲突。于现代化追逐进程里,平衡二者关系,在留存传统文化精粹之际,借现代科技传承并创新,此乃需审慎思考之题。

生活节奏与生活品质之平衡: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偏重效率与便捷,却往往易忽视生活里的细微处和情感。如此一来,平衡之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传承那些充满温度和情感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需达平衡。物质生活虽丰富,然此不等同于精神世界的充实。二者平衡,方为人生佳境,能使人真正心满意足。于追求物质享受之际,我们务须着重精神世界之构建,传承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使生活愈发充实、富有意义。

老行当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亡,而是提醒我们,要用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钱江晚报 - 2024.10.05《还有人要一床手工棉被吗?弹棉花的老高想退休,却因这事心软》

【2】中国新闻网 - 2010.08.04《锔缸匠,一个远去的行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