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二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2-05 05:12:38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四十二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二章 清朝中期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金农与郑板桥的求变意识

金农和郑板桥乃乾隆年间特立独行之人,他们曾怀有为官之志,却因难以达成所愿很快归隐。他们以扬州为活动中心,靠卖画和书法作品为生。这种生活方式反而让他们的艺术天性得以释放,不再受到任何束缚,能够依凭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实践,也勇于表达个人见解。比他们年长的石涛晚年在扬州生活,对扬州地区的艺术思想影响重大,其独立思想在金农、郑板桥身上有了进一步的体现。

一、金农开创漆书,其画作堪称逸品

金农公元(1686 - 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是浙江仁和人。身为平民,他曾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却未应试便返回。他好学且痴迷古物,收藏金石多达千卷。中年时足迹遍布国内,寄居扬州后便不再归乡。他擅长八分书,还开创了漆书。其画作堪称逸品,独辟蹊径,意境奇妙高深古朴。

在《冬心斋砚铭·石文自〈五凤石刻〉下,于汉、唐八分之流别》中他自述:“予夙有金石文字之癖,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金农认为书法应当“以心为师”“以自然为师”。他在《汾州于郎中灏远见郁康戏报三首之一》中写道:“羊真孔草已矣,书法以心为师。昨日墨池干涸,重开花更淋漓。”

在《扬州杂诗二十四首之一》中言:“坛碾村荒非故庐,写经人邀思何如。五千文字今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在《冬心先生续集墨迹稿本·鲁中杂诗》里说:“会稽内史负俗姿,书坛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自北宋起,书法师承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式,即从法帖入手,尊王羲之等书家为师。一些失意文人得以从此定律中挣脱,比如徐渭、金农等。乾隆时期,金石书迹逐渐为人们熟知,拓展了学书者的选择范围,也为新思想的萌生创造了条件。

金农称羊欣的楷书、孔琳之的草书已成过往,书法应当尊重个人性情,故而提出“以心为师”,而非如羊欣般模仿王献之,遭受“奴婢”之讥。第三首诗中他表示王羲之也不过空负“俗姿”,这自然是针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之后的书法成就而言。

由于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后世之人仅能效仿,致使书风趋于单一,所以金农称“书坛荒疏”,他不愿像前辈那样屈居于这些名家之下,而是从自身心灵和大自然中探寻书法的韵味。

金农乃较早师法汉碑的书法家,且勇于创新,造就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冬心先生三体诗》有云:

汉启母庙石阙,吴禅国山残碑。落笔众妙之妙,知卿舍我其谁。

就金农留存的隶书作品而言,不管是其自创的漆书,还是常规隶书、漆书等,皆以苍劲硬朗之态呈现,彰显出其以施展自身意志为主导的艺术追求。(全文共计:1089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2月4日星期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