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县作为德州区域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曾是囊括原县级德州市及整个陵县版图的大县,在鲁西北大地存在了整整60年。它不仅见证了清朝灭亡、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民族苦难与抗争,也见证了德州解放、新中国建立、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搞清德县存在的这段历史,对全面掌握德州地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德县”是民国元年(1912)由“德州”改名而来。就在这之前的宣统三年(1911),州人魏寿彤等绘制的《德州舆图》,是留给行将消失的古老“德州”的最后留念。
魏寿彤等绘宣统三年德州舆图
1911年11月11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清王朝灭亡。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改“德州”为“德县”;坐落德州的“北洋机器制造局”改名为“德县兵工厂”;“德州车站”也改名“德县车站”。
1917年10月德县知事金荣桂因运河洪水发布的“劝捐令”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第二军与鲁军战于德县县境,商民损失甚巨。
1926年2月,德县兵工厂迁往济南,时任直鲁联军总司令的奉系军阀头目张宗昌在泺口浮桥南建“新城兵工厂”。
12月20日,张宗昌与德临道尹林介钰派重兵围剿城东乡(袁桥)红枪会,36个村庄被焚,400馀人被杀。本年“纪庄卢府”被人放火烧掉。
1928年5月13日,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攻占德县县城。
1935年李树德、董瑶琳等修成《德县志》十六卷,俗称民国《德县志》。志内载有《德县县境全图》(今被石雕固定在“明月湖牌坊下”)
民国《德县志》所载《德县县境全图》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
10月3日,侵华日军发动侵占德县县城的战斗,韩复榘所属的运其昌部485团将士大部壮烈殉国,余部撤退。
5日,德县县城沦陷。国民党德县县长李树德、陵县县长刘方新、宁津县县长张席庆、乐陵县县长李念洲、平原县县长孙敬亭、恩县县长张遵孟等于战前携群众所集抗日之款逃跑,多数县处于无政府状态。
1938年3月,日伪在德县设立“鲁北道尹公署”(全省为4道,鲁北道、济南、济宁、胶东),管辖36县:津浦铁路以东13县——沾化、利津、无棣、阳信、惠民、滨县、蒲台、青城、商河、临邑、乐陵、德平、陵县;鲁西北一带23县——即德县、恩县、平原、夏津、武城、禹城、临清、高唐、清平、茌平、博平、聊城、堂邑、馆陶、冠县、邱县、莘县、阳谷、寿张、朝城、濮阳、范县、观城。
4月20日,伪“德县维持会”改组为“德县县公署”。
1940年 4月9日,崔志中率领2000多名红枪会成员攻打德县城,激战3小时,砸毁侵华日军军车5辆,杀死日伪军数人。红枪会伤亡50余人,会首崔志忠阵亡。
4月12日,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东进抗日纵队第二游击大队改编为德县县大队。驻地为城东“王官庄”。
6月,日伪在德县县城设立“东临道尹公署(全省设10道)”,原“鲁北道尹公署撤销”。将原鲁北道尹公署津浦铁路以东13县——沾化、利津、无棣、阳信、惠民、
滨县、蒲台、青城、商河、临邑、乐陵、德平、陵县归“伪武定道尹公署”;将津浦铁路以东17县——德县、恩县、平原、夏津、武城、禹城、临清、高唐、清平、博平、茌平、聊城、堂邑、馆陶、冠县、邱县、阳谷归“东临道尹公署”。
1942年6月,日伪在德县设立“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将伪“真定道”、伪“渤海道”的南部13县——献县、阜城、交河、景县、武邑、衡水、枣强、冀县、故城、吴桥、东光、南皮、德县,划定为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设在德县城南关的耶稣教堂内。
伪“东临道公署”迁至禹城。
侵华日军成立“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联络部”。该部为伪“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区域内特务机关活动的指挥机关。地点在原博文中学。
1942年6月9日~8月下旬,侵华日军中将师团长藤井坐镇德县县城,纠集德县、连镇、泊头、沧州日伪军2万人,对冀鲁边区进行“大扫荡”。
1946年 6月7~11日,解放德县县城之战打响。
11日德县县城获得解放,成立“德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袁也烈、景晓村、周贯五、马千里、朱春和、李向平、刘子光等10人为委员,周贯五、马千里任正副主任,朱春和任秘书长。中共德州市委随即迁入城内。
29日,成立“德州市政府”,张应举任市长,址在现德城区人大处。
7月2日,德州市改8个镇建制为4个区。
8日,63条街民主选举街长。
1947年5月,德州市改4个区建制为3个区。
1948年 7月1日,德石铁路修复通车。
9月,德州市改3个区建制为10个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匡五县”复称“陵县”。
11月13日,中共德州市第一次党代会召开。
1950年5月1日,中共德州地委、德州地区专员公署建立,机关驻地德县城关区。下
辖德县、陵县、平原、禹城、齐河、济阳、临邑、商河、德平、乐陵、庆云、盐山、东光、南皮、宁津、吴桥16个县、168个区、1308个乡、11445个自然村,人口323万。
5月9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市”建制,原德州市行政区并入德县,为德县城关区。
德县公安处大门
1951年3月,恢复“德州市”建制,直属德州专区管辖。
4月,德州市改10镇建制为5镇,吴桥县桑园镇划归德州市管辖。
1952年8月8日,陵县、德县两县合并称德县,驻陵城区陵城镇。
1952~1958年德县行政区划图
1954年6月,德州市改5镇建制为6个居委会,桑园镇划归吴桥县管辖。
1955年德县高小毕业证
1956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建制。原德州专区的乐陵、商河、临邑、济阳4县划入惠民专区;齐河、禹城、平原、武城、德县、夏津、德州市7县市划入聊城专区。同时,撤销德平县建制,将其辖区分别划入临邑、乐陵、商河、德县、平原5县。
中共德县县委全体成员于德县与平原县合并前留影
1958年9月9日,德州市郊成立“红旗人民公社”。
12月10日,平原县与德县合并,称平原县。
15日,德县曹村人民公社、平原县黄河涯人民公社划归德州市管辖。
1959年3月,红旗人民公社分别并入曹村、黄河涯人民公社。
1960年5月25日,德州市城区成立花园、旧城人民公社。
1961年7月1日,德州专区恢复,中共德州地委和德州地区专员公署正式办公。下辖
德州市、平原、德县、禹城、齐河、武城、夏津、临邑、乐陵、济阳、商河等11个县市。
8月20日,德州市郊曹村、黄河涯人民公社分为十二里庄、曹村、长庄、二屯、
袁桥、黄河涯、于官屯、陈庄、二十里铺8个人民公社。
10月“德县”更名为“陵县”。
至此,“德县”名称遂成历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