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在贵州遵义新城古寺巷的一栋建筑精致的两层洋楼中,走出了三个人。
他们就是毛泽东、张闻天(亦称洛甫)和王稼祥,他们带着自信,带着战斗的激情,来到了这里。
这一天来得极其不易!
他们舌战群儒,用团结、勇敢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彻底扭转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
所谓英雄千古,那么,在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两人,后来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中央三人,遵义报团当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告终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彻底铲除红军,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
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红军战士奋力厮杀,突破了一道道封锁线。
虽然突破了封锁线,但红军却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
彼时,负伤不能行走的王稼祥和大病未愈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跟随着中央红军一起奔波。
除了毛、王二人之外,还有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红军将领,他就是张闻天(洛甫)。
在行军途中,惺惺相惜的三人开始对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展开分析,只要有时间他们就相互交谈,讨论问题。
他们有时并肩而谈,有时一起坐在树下促膝长谈,探讨中国共产党将要面临的处境,以及该如何挽救危难之中的党。
时间妙不可言,会抚平一切,也会让志趣相投的人彼此靠近。
在交谈的过程中,张闻天、王稼祥同毛泽东感情上更加靠近,思想上的观点也趋于一致。
当军队快走到遵义的时候,面容消瘦,神色忧虑的王稼祥,躺在担架上沉思。
此时的他,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和苦苦的思索之中。
但是苦闷中,也带着一丝清明,他想,若是要拯救处于危急状况的党,还是要靠像毛泽东这样能够把握住正确道路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指挥红军正确作战,重整旗鼓。
想到这里,王稼祥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狂热了。
他不顾病体,直接在担架上坐了起来,然后冲着毛泽东大声说道:“毛泽东同志,这样退下去不是出路呀,还是要将那群害群之马赶下台才好!”
此时,王稼祥已经和毛泽东达成一致,就剩下张闻天了。
王稼祥主动找到张闻天谈这件事,尽快将此事落定。
王稼祥首先找到张闻天交换意见,同时表明了他和毛泽东的态度。
此时的张闻天,已经对博古和李德两人失望到了极致,于是就在王稼祥提出意见后,选择加入他们的阵营。
后来,经过王稼祥的积极建议,他们还获得了聂荣臻的支持。
这样一来,胜算就更大了。
扭转局势,重获新生历史在这里转折,革命也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希望。
随着遵义会议的召开,全党上下都陷入了沉重的气氛当中。
在此次会议上,博古首先总结了之前的工作,然后安排了周恩来和张闻天作报告。
随后,张闻天和周恩来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犯的一系列严重的错误,丝毫不留情面。
面对周、张二人的批评,博古和李德的脸都涨成了猪肝色,一时间如坐针毡,无地自容。
此时,会议已经进入了高潮。
随着张闻天和周恩来揭开了“推翻博古、李德领导”的序幕,王稼祥又助攻了一下。
在此关键时刻,他站起来,旗帜鲜明地表示:完全赞成毛泽东等人的建议,并希望能够解除博古和李德在党组织的任职工作。
经此一事,全党上下一片惊叹,很多人都未从毛泽东等人的雷厉风行中醒过神。
但是,也正是通过这件事,让党内的大部分同志,彻底看清楚了博古和李德两人的错误行径。
而党中央参加此次会议的绝大多数同志,最终都选择同意王稼祥等人的提议。
经此巨变,中国共产党终于摆脱了错误的领导方针,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当中共中央彻底稳定局面后,王稼祥和张闻天两人再次来到了新的战场。
南上北下风波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处理完博古和李德的事情后,张国焘的事情又浮出了水面。
在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后,红军大部队也成功会师。
会师后,出于大局考虑,张闻天和王稼祥决定跟随毛泽东的脚步,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
可就在此时,权欲熏心的张国焘,提出了反对意见。
为了稳定人心,张闻天等人不得已暂定绥靖政策:安抚住张国焘,可以让出“总书记”一职。
除此以外,他们还对张国焘进行规劝,希望他能够顾全大局,早日促成三大红军顺利会师。
在两河口会议上,张闻天特意指出了,目前党组织最关键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北进”。
张闻天此举,无疑是将张国焘的“南下”政策全盘否定。
不仅如此,王稼祥还在大会上公开表示支持张闻天,公开批评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张闻天和王稼祥此举,无疑是彻底和张国焘撕破脸,将张国焘逼入穷巷。
寡不敌众,张国焘在两河口一战,可谓是败得彻底。
但是,他也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
在大会上,他虽表示支持党中央的安排,但却在暗地里挑拨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关系,公然破坏党内团结,用心歹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于张国焘心中的小九九,张闻天和王稼祥早已心知肚明。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在实地对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展现了党组织对他们的关怀,彻底破坏了张国焘的计划。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宣传中央的安排,耐心做教育工作,希望每一位战士都能够明白只有“北上”才是唯一出路。
后期,为了顺利推行“北上”政策,张闻天选择了让步:将自己的总书记一职让给张国焘。
面对张闻天的决定,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毛泽东认为,张国焘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胃口很大,绝不是一个总书记的职位可以满足的,此人贪得无厌,还是需要从长计议。
最后,经过他们的权衡利弊,决定让张国焘担任中共中央总政委。
果然,张国焘根本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刚当上总政委没几天,他就开始动摇军心,不断向党中央要权,甚至贻误战机,弃党组织的利益于不顾。
张闻天等人见此状,从全局考虑,派去了王稼祥做张国焘的工作。
王稼祥当时不顾病痛,耐心地同张国焘谈话,希望他能率领四方面军执行中央的“北上”计划。
谁知道,张国焘竟然油盐不进,一意孤行。
他提出了种种借口,不愿意跟随大部队北上,甚至要求自己的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看到了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后,张闻天觉得此人已经无药可救。
果不其然,张闻天言重,张国焘后来真的另立中央,叛党而去。
1936年秋,随着张国焘这个害群之马的离去,党中央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在张闻天和王稼祥的领导下,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终于顺利结束!
独立自主之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领导工作后,王稼祥旧病复发。
为了保证重要领导人的身体健康,党中央最终决定将其送到苏联医治。
就这样,王稼祥来到了苏联,而与之并肩作战的张闻天留在了国内。
地域从来都不是距离,虽相隔万里,但他们依旧可以并肩作战,彼此沟通。
王稼祥在来到苏联后,不仅在修养之余不断提升自己,还在回国时,为党组织带回了共产国际的正确指示。
留在国内的张闻天则是在国内顽强斗争,抵制王明的右倾错误主义思想,为党组织扫清一切障碍。
当日寇的铁骑踏上我国的大好河山时,全国都陷入了抗日热潮中。
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受斯大林委托的王明,却丝毫不顾中国现状,一味地以“钦差大臣”自居,甚至想要推翻之前一系列的正确意见。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王明的所作所为,给党中央的工作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甚至使党中央产生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见此状,为了不和共产国际产生隔阂,张闻天只能选择暂时妥协。
可张闻天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支持王明的错误思想,而是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出现偏差的前提下,不和王明起争执罢了。
对于张闻天的态度,王明得寸进尺,十分不满。
在后来的会议上,王明也一直和张闻天对着干,不接受他的正确意见,这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是可忍,孰不可忍。
面对王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寸进尺,张闻天和毛泽东决定派遣专人前往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情况。
1938年夏,王稼祥回到了国内,并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
王稼祥的回归,为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在会议上公开表示,共产国际在得知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决定支持毛泽东的想法,并确定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此话一出,王明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再也没有了作威作福的底气了。
王稼祥的回归也为党组织后期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他和张闻天强强联手,帮助中共中央克服了王明带来的干扰,使党的工作再次步入正轨。
一生为国,无怨无悔今天的胜利得之不易,这背后有无数个王稼祥、张闻天和毛泽东。
当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王稼祥依旧选择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外交团队。
脱下军装,穿上西装。
王稼祥成为了中国驻苏联的首任外交大使,为中苏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毛泽东解救出了被困在苏联的贺子珍和李敏。
当时,异国他乡,王稼祥出于阶级感情和同志情谊,不顾个人得失,在请示过毛泽东后,立即开展行动。
经历了重重险阻后,他终于不负众望,将贺子珍及其女儿带回了国内。
也因为这个善意的举动,王稼祥成为了江青的眼中钉肉中刺,江青对其恨之入骨。
特殊年代,身处政局的王稼祥,终究是没能躲过一劫,最终在1974年,生命之火彻底熄灭。
不光是王稼祥没能躲过这段动荡的岁月,张闻天同样也是身处其中。
1976年7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五周年的纪念日,还是伟大的张闻天同志与世长辞的日子。
年轻时,因为风餐露宿、劳累奔波,张闻天的身体早就落下了病根。
再加上年纪日渐大了,张闻天身体越来越差。
这一天,原本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十分平静。
就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张闻天突感身体不适。
等到警卫员到了之后,张闻天已经昏倒了。
最后经过了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后,确定无力回天,当晚,张闻天的心脏完全停止了跳动,终年七十六岁。
星光不负追路人,岁月不负英雄。
作为新中国的奉献者,张闻天和王稼祥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英雄千古,岁月长恒,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奋斗。
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然少不了像王稼祥、张闻天这样的奋斗者、奉献者,他们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值得学习的楷模。
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当谨记前辈的精神和功勋,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强盛的祖国!
参考文献:孙彦钊.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J].炎黄春秋,1996(01):42-47.
郝丽丽. 遵义会议前后的张闻天与王稼祥[J]. 红广角, 2014, (6):41-45.
王稼祥 郭华,裘之《党的生活》1981 第3期
王志力. 王稼祥与遵义会议[J]. 遵义, 2016, (13):84-87.
程中原.张闻天人生传奇[J].春秋,2001(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