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不情不愿到心甘情愿,这4个步骤,父母一定要学会

内驱力谈家教 2024-03-25 03:08:12

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应付学习没动力,很多父母无法“根治”……其实根源就在内驱力和心能量!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用“五感内驱力”,将内驱力落地,消除“只知道但做不到”的通病,使孩子自主自信有动力。验证有效!()

我用这个方法给4岁的孩子喂药,让孩子从开始抗拒吃药,到后面乐意接受吃药(融入了“五感”法)。

这个方法绝对不只适用吃药,还适用于学习、运动、家务等各种领域,而且各年龄都可以(当然,一般孩子年龄小点更容易引导)。

我家孩子一般小打小闹的病都不去看医生,靠自愈为主,但这次有点严重,间歇低烧,久咳不止,所以去医院开了药。开始由妈妈喂药,结果哄了好久只喝了一种,于是我便开启了下面的操作。

一共4个步骤,非常建议你一定要认真看完(写的都是原话)。

第一步,共情

“当当,你觉得药不好喝,不想喝药对吧,爸爸非常理解,有很多小朋友会跟你一样的感觉,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不喜欢吃药,这是正常的。”

“只是现在我们生病了,你看你在咳嗽,昨天还呕吐了,然后精神也不是特别好,我们都不能出去玩了。那为什么生病了,因为身体有一些小细菌,小病毒怪兽,这些小怪兽让我们身体变得不舒服。现在这个药,它们就像小奥特曼,就是为了打败这些小怪兽,只要把这些怪兽打败,身体就会好起来了,理解吗?所以,我们一点点喝到肚子里好不好。”

▶ 共情,知道的人很多,真正重视的人很少,实际做到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反正我是建议,宁愿少讲10句理,也要多一次共情,沟通的开始往往一定是从说感受开始。

第二步,了解和自主

“来,现在爸爸教你怎么使用这些小奥特曼哈。

看,这个让我们不咳嗽,每天要喝三次,早中晚各一次,然后这个,让我们呼吸更顺畅,每天两次就够了,最后这个,每天喝一次就可以了哦……记住哈。然后,这个每次4毫升,看哪个地方是4(指着量杯刻度),哦,对啦,就这。另外,喝之前和喝之后都要,洗一下,这些都记住了吗?”

(其实孩子能不能记住压根儿不重要,只是让他了解整个过程,让他了解自己的事,他内心会无形中更安定。)

“还有,万一爸爸妈妈忘记给你喂药了,你要记得提醒我们哦”~他很认真地点点头。(他是否提醒也不重要,此举只是为加强“这是我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的感觉)

最后再问:“好,那现在这几个药,你想先从哪个喝起呢?”(让他自己选,给自主感)

▶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事,把事情的归属感还给孩子(而不是父母自己),并允许其自行安排和负责。

第三步,协助和认可

“来,我们先把药端在手里,可能有的味道你喜欢,有的你不喜欢,是不是?好,喜欢的,那就直接喝,不喜欢的怎么办呢?爸爸觉得就是“一口闷”,不要去闻,不要去想,直接端起来就往嘴巴里送,然后里面吞下去,这样就没什么事,来,咱们试一下。”

他有点迟疑,我就拿着水(喝完就喝水),在旁边鼓励。然后他真的就“一口闷”,然后迅速喝水。

“哇塞,太棒了,当当,你刚把不喜欢吃的药一口就喝完了,你知道这就行为叫什么吗?叫果断,同时也是勇敢,爸爸为你开心,给你点赞”。

他眼泪未干的眼睛里露出几分欣光,哈。

▶ 肯定和认可的话非常重要,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我是提倡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见缝插针地给孩子肯定(当然要适度,不过落地起来不是特别容易)。

第四步,铺垫和升华

“爸爸告诉你哈,这个药我们一共要吃5天,所以接下来还有4天,我们每次喝药都要像今天这样,这样果断和勇敢,好不好?”

他认真的点点头。

“非常好,来,give me five,耶”

“对了对了,当当,我们回想一下哈,就是开始你不愿意喝,你有些抗拒,可能还有些害怕是不是,现在你喝了,来,你看下自己现在的感觉,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并没有那么害怕,是不是发现自己可以做到,对吗?记住这种感觉哦。

其实不仅仅是喝药这一件事,以后可能还会有很多其他事,比如汽车呀,游泳呀,玩一些项目呀等,有的刚看上去会有点害怕,但其实你可以做到,咱们只需要像今天这样勇敢地,果断地去尝试,就可以了,明白了吗?”

“好叻,真棒,再来一次(击掌),耶”

▶ 道理可以讲,但一般放到后面。记住:先谈情,后讲理。情绪不处理,道理进不去。

“孩子从不情愿吃药到乐意吃药”的事,就说到这了。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近来,在跟咨询家长聊的时候,发现很多存在一个困惑:知道孩子要适当“引导”,但实际做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成了“控制”!

那“控制”和“引导”究竟什么差别?

其实你发现没有,两者目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朝着你的方向走,对不对嘛

差别在于:“引导”是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跟你走,而“控制”则是让对方不情不愿地跟你走!

是“心甘情愿”,还是“不情不愿”,关键在哪里?

像今天孩子吃药的事情,开始孩子不愿意,推脱抗拒,后面愿意,乐意接受,中间改变了什么?其实还是那些药,还是那个人,唯一改变的就是沟通——跟孩子怎么说。

所以关键就在于你“怎么说”,如果你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可自主、被认可等“五感”,孩子多数时候会心甘情愿地被你引导,并由此逐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极力提倡家长们,对孩子的日常沟通一定要“有营养”的核心原因。

家庭教育中很多事都如此,不是“要不要做”,而在于“怎么做”,怎么做的问题,就是落地的问题。

更多内驱力提升办法,请读下面文章,我用一对一跟进帮助你落地和“做到”(而不只是“知道”)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