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里面,专门对自恋型人格的特点做过分析,部分人身上可能会出现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的情况。
先说垂直分裂。
垂直分裂是指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被恰当镜映的体验,为了应对这个重要的自体客体需要的挫败,她可能会自动地运作自体保护机制,来面对周围的压力以及来保护自己。
通俗来讲,就是“找不到标准,不知道什么情绪、行为做出来才是合理的”,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体验,于是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会通过理想化、否定、投射等机制,来达到与别人相处、缓解压力的目的。
打个比方,你很想成功,想要获得被人称赞的体验,想要明确我所做的事情是被别人认同的,此时要获得这种感受,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呢?
一般可以从父母、伴侣朋友那边得到支持理解,获得“我很好,我做的事情是可以的,别人支持我”,自体感起来的,感到自尊被满足,那么人的体验也就确立了。
但是当一个人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不知道什么是认同时,他可能就会“分裂”了。
这里的分裂不是指人的精神出了问题,而是“自体价值枯竭”。我到底好不好,行不行,这些都不太确定。既然不确定,那么人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敏感,对轻蔑、批评、指责等态度感到不适,这会导致人会有情绪化和愤怒的情绪。
后来有位心理学家,戈尔德伯格在科胡特理论基础上,对垂直分裂又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使用垂直分裂是为了处理痛苦的情感状态,这些情感状态是短路的并且从未被允许的充分体验。
如果某种情感难以承受,个体会使用两种心理策略来应对。一种是否认,一种是异装。否认和异装一件事情,因为太过痛苦至于无法仔细思考,这样个体就能够维持精神和情感的平衡状态,从而避开承认面对无法接受的事实时内在的不适。
换句话说,就是“我做错了,但我不承认,那么我就不再痛苦了。我要是说我是受害者,别人是施害者,那么我就不会感到存在压力,觉得不舒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群体,往往垂直分裂会比较严重,这是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原因之一。
水平分裂,这个有点反过来的状态,与垂直分裂不太一样。水平分裂会压抑,当个体早期被照料者严重打压时,为了避免再次创伤,部分群体会抑制这个自负夸大和想要照料者镜映的渴望,这个过程被科胡特成为水平分裂。
无价值感、空虚会是水平分裂的主要特征。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可以这么去认识。就是一个人受到别人打压,感觉到创伤以后,他会压抑这个“坏的客体”,会认为不是这样的;紧接着会理想化一个“好的客体”出来,在这个幻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潜意识显现,脱离现实的状态,然后臆想出来的画面。
举个例子。有个女生谈恋爱,从小总是被父母打压,然后她会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不会很差;然后和对象交往时,总会觉得这个我喜欢的人不会对我很坏,他很好,我自己有很大缺陷,他很完美,可以照顾我,那么我就不会没有价值感了。
如果说垂直分裂是外放,那么水平分裂就是被压抑,也是自恋人格身上会存在的明显特点,理想化的需要,会让他们容易出现水平分裂的现象。
不管是水平分裂还是水平分裂,背后会反映一个现象,就是自体感还有人格没有被整合,无法达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平衡。
正常人的心理,应该是“外界环境与自我感受”相一致的过程,用合理的态度去面对,NPD的话就做不到这样的过程,他们的心理会显得比较扭曲,常有各种防御性的机制行为来与他人接触,这会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破灭。
NPD的心理,就是太理想化对象的存在了,认为对方一切包容美好,能够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婴儿般的情绪,但是“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人具有这样的状态。
对方达不到时,就会认为是伤害,感觉自己会是“受害者”,自己没有错,别人对我不好,他们是错的。
就像婴儿想要玩具,父母没钱无法买到,孩子就要哭闹,说你们不给我买礼物,就是不爱我,对我不好,我是受害者。
会呈现出这种受害者的心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