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券在握》票房平淡,刘循子墨为何未能再次“扬名立万”?

人间小拾光 2024-11-21 23:37:31

近年来,职场题材的电影和剧集逐渐成为了观众的新宠,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厂裁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牛马电影”应运而生。然而,《胜券在握》作为导演刘循子墨的第二部作品,虽然关注同样的职场现实,却未能像其前作《扬名立万》一样大获成功,反而在市场表现上略显平淡。它的票房和口碑相较于预期较低,究竟是为什么呢?

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职场“泡泡工厂”的寓意

作为一部聚焦职场的电影,《胜券在握》讲述了一个被裁员的老员工白胜(邓超饰)如何通过设立一个名为“泡泡工厂”的内部分公司,来反击冷酷的大厂裁员风暴的故事。影片的英文译名“To Gather Around”传达了一个群体共同反抗现实的理念,在这群员工的努力下,尽管身处一个冰冷的大厂,他们依旧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工作环境。

“泡泡工厂”的成立,表面看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但它深刻地揭示了职场中底层员工对于自身命运的反抗,以及他们希望在艰难环境中寻找一丝温暖与希望的愿望。这些人是典型的职场“牛马”,他们为生存不断奔波,却从未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回报。而影片通过这些角色的奋斗,反映出大厂对员工的冷漠、对理想的践踏。

《胜券在握》的“爽点”与反讽:深刻却不易被观众接受

与许多传统的职场电影不同,《胜券在握》并没有过度渲染“逆袭”的爽感。影片中,白胜试图通过设计骗局来重返公司,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讽刺和荒诞的元素。例如,影片中通过“泡泡工厂”的设立,揭示了职场中常见的“假项目”操作,这些看似充满机会的项目实际上是为迫使员工主动离职而设的“陷阱”。

在这些情节中,导演刘循子墨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职场中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从上层管理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底层员工,到即便“泡泡工厂”获奖,最终的背后却是高层权力斗争的阴影。这种深刻的讽刺,使得影片在展现职场困境时有着更为丰富的层次和思考。

然而,这种现实的揭露和深刻的讽刺却未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虽然影片尝试通过荒诞的剧情设置来调节气氛,但这种讽刺与现实的割裂感使得观众很难将其当作一部简单的“爽片”来消遣。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压力巨大、许多人正面临失业焦虑的背景下,影片所传递的“职场不公”和“梦想破灭”的信息,反而让许多人产生了排斥感。

牛马电影的瓶颈: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牛马电影”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题材,正逐步在观众中引发共鸣。影片如《年会不能停!》以娱乐化的方式调侃职场不公,尽管剧情轻松,却能让观众在笑声中发泄职场中的压抑。而《逆行人生》则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述中产阶级的生存危机,这类作品虽然充满社会批判,却更多地集中在个人层面的生存挣扎上。

相比之下,《胜券在握》显然选择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题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这种融合使得影片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还不失娱乐性。然而,市场反应却并不如预期,这与“牛马电影”面临的普遍瓶颈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场人群的焦虑愈加严重,而“牛马电影”能否准确触动这种焦虑,成为了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职场困境的描绘往往需要足够的情感共鸣,只有通过情绪的释放才能有效产生共感。而《胜券在握》并未完全满足这一点,影片虽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洞察,但也因此让观众难以轻松投入其中。很多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感到失望,甚至在现实感过于沉重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观看。

结语:牛马电影的未来走向

《胜券在握》作为一部“牛马电影”,其失利并非偶然。电影中的讽刺与理想化的设定,不仅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共情,反而引发了不同的情感反应。未来的“牛马电影”能否取得成功,仍然需要创作者对观众情感的精准把控,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更加灵活的处理。

对于刘循子墨来说,《胜券在握》尽管未能成为大热作品,但它深刻揭示的职场环境和人性斗争,依然具有值得思考的价值。而观众也许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思考: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职场世界里,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