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才发现,苏轼的豁达,全是人生悲欢离合大梦一场的无可奈何

程昱聊生 2024-09-15 03:34:26

多年后才发现,苏轼的豁达,全是人生悲欢离合大梦一场的无可奈何。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呢?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尤其是他不平凡的一生,还百折不挠,大起大落,依然洒脱如故。

可是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再读苏轼,发觉哪有什么积极向上,豁达洒脱,不过是为了对抗人生悲欢离合大梦一场的无可奈何。

苏东坡是豪迈的,也是多情的,但是他绝不是浪漫的,他不是李白那样的谪仙人,他只是看着站在人群中的夺目的智者,却又无尽的孤独。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39岁的苏轼,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或者是自保,他辗转在各地为官。虽然不是贬官流放,但是也是远离了政治的中心,用不得志来说也不为过,不过即便离开京城,他地为官,却没有山高皇帝远的无拘无束,因为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一方,苏轼是否能做到这一步,我们可以查询历史,至少没有记录他贪赃枉法,祸害百姓,当然作为地方官,他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吃穿用以及自己爱好文墨,周围能附庸风雅的都应该是当地有点名头的人。

然而苏轼个人方面却比政治更加窘迫,十年前妻子亡故,七年多与弟弟无法相聚。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所以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但愿人长久的期盼其实更多是无奈,谁不希望自己至亲能伴随身边,他希望家人安好,才有来时相聚的日子,但是内心其实很害怕,害怕不是自己扛不过,就是亲人扛不过。

妻子早夭就非常痛苦,这个痛苦十年后还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就深情而言,苏轼也是一个情种。

所以才有他“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年龄不大的时候,少白头估计就不少了,可不是身体不好,应该操劳焦虑过多,遇到的打击过多,虽然没有被打垮,但是内心的忧郁肯定要找出口,于是头发就白了。

而密州的日子他也觉得自己快四十的人不年轻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个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一样吧。

读古人诗词,我最佩服的不是把苦情说到极致,而是本来就过得极其不如意的人生,还能展示出最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种情怀啊。所以,常常就觉得这些伟大的人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他们的精神力量。

现在很多做感情领域的博主,夹着文化人头衔,披着苏东坡先生的外衣,借尸还魂,虽然并非真的理解,但是好歹传播了他的东西,当然人家也因此赚到了不少钱,要是苏轼能活到现在,哪有他们的道理。

这真是自己豁达还给后人留饭,今天我们一些读书的孩子对学习古人的东西还有一些抵触,可能是背不下来,理解不了,考不好要被数落心中畏惧不满,其实啊,你要是等他大一点,经历多一点就觉得有共情和珍贵了。

不过即便没有也不存在,苏轼也没有自己要积累多少粉丝的需求,他又不带货,不PK,不割韭菜。只是想后人能平庸一些,不要太过聪明,还能在体制内安全到退休,这点要求还真不是一般的高。

不过无论怎么样,无奈之下还有绝唱,这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