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全球第一了,为什么还要“奋斗100天”啊?

俺是侠说科技 2024-06-25 04:40:26

文丨侠说科技

近日,“宁德时代百日奋战”的浪潮席卷网络,令无数挣扎在“996”工作制下的打工人心生波澜。事件的导火索源自一份疑似宁德时代内部文件的曝光,文件中要求职级较高的员工实行更为严苛的“896”工作制,即比“996”还要早起一小时,每周多工作六小时,为期百日。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打工人们纷纷表示愤怒与不解,为何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宁德时代还要如此压榨员工的劳动力?难道高科技企业的光环下,隐藏的却是对员工权益的漠视?

宁德时代方面虽然迅速出面澄清,称此为误解和造谣,但舆论的浪潮却难以平息。社交平台上,匿名员工的发声和媒体的深入报道,更是让“宁王”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打工人的愤怒与无奈,似乎成为了这场风波中最难以忽视的声音。

制造业第一道坎,成本

动力电池,这一看似高科技的产物,实则也深深扎根于制造业的土壤之中。它并非英伟达那样以颠覆性技术傲视群雄的芯片巨擘,亦非Adobe那样坐拥软件霸权、坐地收税的软件巨头。动力电池的真正对手,其实是在泛半导体领域中,与其并肩作战、共渡风雨的面板、存储、光伏等产业。

这些产业,如同动力电池一样,都拥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首先,它们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极高。尽管在细节上或许有所差异,但核心功能却大同小异,难以形成代差。因此,价格成为了它们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为了降低成本,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扩产,力求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成本。

然而,这种规模效应并非一蹴而就。产能建设的投资堪称天文数字,一旦投入生产,便很难轻易停下来。即便面临亏损的压力,厂商们也必须咬牙坚持生产,因为退出成本同样高得惊人。这种局面,使得动力电池行业充满了挑战。

在这个行业中,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并不直接决定胜负。以日本学者汤之上隆曾经关注的尔必达和三星为例,虽然尔必达在良率上达到了惊人的98%,但高昂的制造成本却使其利润率远低于三星。这充分说明了,在动力电池行业,单纯追求技术领先并不足以保证成功,成本控制同样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电池成本,各大厂商纷纷采取了各种策略。一方面,他们通过大规模扩产来发挥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特斯拉的4680电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款电池不仅在尺寸上进行了创新,还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实现了成本的显著降低。特斯拉的这一举措,无疑为整个动力电池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推动了其他厂商在降低成本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然而,降低成本并非易事。它需要厂商们在技术、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对于那些在成本上无法与领先者抗衡的厂商来说,他们或许只能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来勉强维持生计。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时刻警惕市场的变化,以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动力电池行业中,没有永远的胜者,也没有永远的败者。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厂商,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动力电池行业的本质——制造业。

制造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也使得这个行业充满了竞争和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竞争和不确定性,也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行业中,每一个厂商都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努力着。他们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动力电池行业虽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行业。

加班这事,韩国也干

在东亚这片热土上,商业竞争之激烈犹如熊熊烈火,而中国在这场较量中仅能算作新手,真正的宗师级高手非韩国莫属。韩国人,这群被戏称为“睡眠进化者”的奇才,为东亚电子产业贡献了无数令人捧腹的“地狱笑话”。

时光回溯至1983年,三星,这个如今在电子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当时还只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初创企业。它毅然决定进军存储器市场,着手建设自己的第一座存储芯片工厂。那半年间,工程队犹如打了鸡血般,白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夜晚则奔赴码头运送设备。

由于设备全部来自美国,运送过程中需小心翼翼,避免任何碰撞。三星的运送队伍不得不放慢速度,如同蜗牛般缓缓前行,只为确保设备安全无损。而随着三星第二代领导人李健熙的上台,这位被誉为“时间管理大师”的传奇人物,将“三星速度”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甚至在公司内设立了牙科诊所,彻底消除了员工因牙疼而请假的可能。每晚11点的开发会、每周六的“成本对策会”,都成为了三星追求卓越、与时间赛跑的生动写照。

1993年,存储产业陷入低谷,但李健熙却看到了机遇。他果断决策,抢先建设8英寸产线,目标直指产能翻倍、以超低价格击败对手。这一招果然奏效,随着8英寸工厂的落成,三星的DRAM产能飙升,市场份额一举登顶全球,至今无人能撼动其地位。

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却是残酷的价格战。从韩国在DRAM技术上追平日本开始,DRAM芯片产能急剧扩张,但市场规模却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多次萎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三星凭借强大的规模优势和一次又一次的价格战,将NEC、尔必达、奇梦达等曾经的竞争对手一一击败。

如今,动力电池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市场格局。根据机构预测,到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的合计产能将远超实际需求,价格战在所难免。高盛更是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价格将大幅下跌。

这场价格战,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只有那些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在这场商业竞赛中,无论是三星还是其他企业,都在与时间赛跑,争夺市场的制高点。

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而那些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则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短暂的辉煌还是长久的稳健?

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能否持续创新、不断进步,与时间成为真正的朋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那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宁德,不得不卷

数周前,华为与比亚迪就“汽车价格战”展开了隔空交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华为认为,为了维护利润率,车企们纷纷向上游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降价。这些供应商在议价上处于弱势,一旦不能保证独家供应,便不得不妥协,将降价压力层层传导至整个产业链,最终造成整个行业的困境。

在电动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价格战愈演愈烈,但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车企们高喊着向顾客让利的口号,实则却是将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一关键领域,占据了电动车整车成本的相当一部分,成为了车企们施压降价的主要目标。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者,年初便开启了toC战略,试图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来夺回定价权,保护自己的利润率。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自建产能,这场定价权的争夺变得愈发激烈和不可预测。比亚迪的成功案例更是让其他电池厂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动力电池市场上,虽然宁德时代被誉为“全球第一”,但其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绝对的领先优势。在产能出清的阶段,即便是行业巨头也难以独善其身。去年四季度,宁德时代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和净利润下滑,这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随着竞争的加剧,尾部厂商的出清已经开始。去年前10个月,国内成功上车的动力电池厂商还有49家,但到了11月,这一数字已经锐减至37家。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更是愈发明显,出清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准备向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挥去。

国内动力电池价格的不断下探,已经让不少二三线电池厂陷入了困境。有机构测算,当价格下探至0.3元/Wh时,已经跌破了部分二三线电池厂的成本红线。即使是头部厂商,也难以避免利润的损失。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了光伏、面板、存储器等行业曾经经历过的扩产->降本的残酷淘汰赛。每一次的洗牌,都会让一批企业倒下,但也会有新的企业崛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制造业的残酷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之间的制造业竞争,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日本企业凭借辛勤的努力和精湛的工艺,曾经在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然而,随着韩国企业的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后来居上,日本企业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而韩国企业则只能更加努力,以追赶日本企业的步伐。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日韩企业的竞争压力,还要应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科技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将毫无尊严的集体宿舍当作品质,也不应该将枯燥乏味的加班当作美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