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原是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的自救,导火索是一封密信!

李满谈过去 2024-09-18 17:36:46

张学良晚年闭口不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他的闭口不谈实际是他没法谈,因为:懂历史的人,很容易看出,“西安事变”实际是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自救。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遭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他所承受的舆论高压,在“九一八事变”两个月后,也就是11月20日这天,达到了顶点。因为那天,上海《时事新报》刊发的一则标题为《马君武感时近作》的小文章。里头还有两首《哀沈阳》组诗,其中一首这么写的: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里的胡蝶是当时的“电影皇后”,而赵四就是张学良的妾室赵四小姐,朱五朱启钤的五女儿,也与张学良有过牵扯。这几句诗,是在骂张学良好色不管事,导致东三省丢失。

张学良当然气不打一处来,他的确没有抵抗日军,但说他当时是沉浸在温柔乡里,肯定是错的。实际上,当天他进行了具体的处置,只是,他的处置,是依据蒋介石的命令进行的罢了。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锅。可这锅太大了,张学良背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

张学良

喘不过气肯定得想办法,张学良想到的办法是率东北军抗日。很快,东北军就有了1933年的热河守卫战。热河失守后,张学良引咎辞职远走欧洲。

去欧洲的这一年,迫切想要自救的张学良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张学良认为:中国也需要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的那套政治制度,他认定只有这种集权模式才能复兴中国。

也是因为这个认知的转变,张学良回国后,对蒋介石言听计从,没办法,他认为:中国只有蒋介石可以成为墨索里尼那样的人物。

可张学良自己就是一个独裁者,你让一个独裁者去听另一个独裁者的,这显然说不过去:一山不容二虎。很快,张学良的反叛心理就被蒋介石和现实给激活了。

蒋介石给回国的张学良安排了一个天大的活儿,这个活儿就是让张学良带领东北军去西北围剿红军。张学良接下了这个差事,这说明一开始他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拥护的。

蒋介石于张学良

领到这个差事,张学良一开始还蛮高兴,因为红军装备非常落后,有部分红军甚至拿的是单发的土枪、鸟枪,甚至大刀、长矛、锄头。而东北军则装备精良,并且个个骁勇善战,让东北军打红军,简直易如反掌。

张学良很骄傲轻敌,东北军也和主帅一样跋扈,他们压根儿没把红军放在眼里,他们都在想:收拾几个泥腿子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很快张学良发现:现实是反的。

在和红军的战斗中,张学良经历了三次惨败,这三场败仗包括崂山战役、榆林桥战役和直罗镇战役。在同红军作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张学良的东北军的伤亡以万计。

张学良拿到伤亡报告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以至于他严重怀疑写报告的将士多写了一个0。残酷的现实让张学良非常痛苦,他非常清楚:再这么打下去,他的东北军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东北军的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大量地落入到了红军的手中。红军经常唱的那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当真是真实。

与此同时,另一个现实也摆在了张学良的面前:东北军开始剿共以后,国人都骂东北军不打日本人,净把枪口对准自己人。慢慢地,本来就被红军打惨的东北军,自然就士气低迷了。

见东北将士怨声载道,张学良心急如焚,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再继续接着打红军,只有两种结果,第一是全军覆没,第二是东北军反了他。

这两种结果,张学良一种都不想要。所以,他必须自救,为自己,也为他的几十万东北军。

蒋介石于张学良等

就在张学良一筹莫展之际,另一个和张学良面对同等境况的将军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杨虎城。他是十七路军的将领,国民党二级上将,他也被蒋介石派来剿共。所不同的是,同样在与红军交手过程中遭遇惨败的杨虎城,本身就不拥护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大敌当前,哪有放着敌寇不管,把枪口对准自己人的?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张学良开始改变策略,他联合了杨虎城和红军私下底达成了停战协议。张学良选择跟红军达成停战协议,除了因为他怕挨揍以外,还因为他想通过共产党和苏联接触,然后争取到苏联的援助,然后再打回东北,赢回自己和东北军的名誉。

张学良这时候的脑回路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说得通。

张学良和红军达成停战协定的背后,还有一个直接的主推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张学良发现,自己在剿共的时候,蒋介石居然背地里和胡鸿钧进行了以停战为目的的秘密谈判。张学良非常愤怒,这就等于自己成了冤大种了,我在给你拼命打仗,你却在跟人家讲和。这算什么事?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时候的蒋介石也有与红军和谈的意思,为什么后来还会有张学良、杨虎城的逼蒋抗日呢?是不是说不通?

真实情况是:蒋介石当时并没有真的想与红军和谈,毕竟,他的真正意图是“攘外先安内”。所以,国际格局发生大的变动后,他又立马调转船头,不肯与红军和谈了。

这里的“大变动”,说的是德国和日本秘密结盟后,引发的一系列的形势变动。二战期间,苏联老大哥一直与法西斯对抗,德国和日本秘密结盟,这一东一西让斯大林瞬间压力倍增。如何缓解压力?就是让中国拖住日本,要是日本拖不住,给苏联来个偷袭,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思来想去后,斯大林决定不再管国共是否联合的事了,最要紧的是让蒋介石的国民党更快投入到抗日战场,把日军给拖住。苏联这边,还特地委托驻华大使鲍可莫洛夫告诉蒋介石的秘书陈立夫说: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急迫的事儿就是支持国民党开展抗日,而红军这边反而不重要了。”

原本做两手准备,即一手围剿一手和谈的蒋介石,在听到这话后,立马就把和谈舍弃了。这就等于什么?等于蒋介石剿共,已经被苏联默许了。这下,蒋介石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心迅速抓紧完成对共产党的围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于1936年10月22日亲自飞到了西安,开始做围攻延安的总动员。而这时候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倒也并没有兵谏的想法。促使西安事变发生的,是蒋介石的一封密信,也是这封密信,逼得张学良必须发动西安事变以自救。

蒋介石的这封密信,内容是:决定任用蒋鼎文和卫立煌来替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职位。这等于什么?等于是将张学良和杨虎城撤职降级了,而且事后,他们俩还不知道要去哪儿。

张学良与杨虎城

这封密信不偏不倚地被张学良拿到了,拿到密信后,张学良迅速和杨虎城进行了紧急商讨。商讨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历史书上呈现的:两人于12月12日当天,发动兵谏,活捉了蒋介石。

说到这儿,大家就应该都明白了:西安事变,实际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自救。因为你如果不发动西安事变,你张学良就不可能洗刷你不抵抗的骂名,与此同时张学良和东北军还要分家,自己的兵权要被瓦解,自己将和以前蒋介石收编的其他军阀首领一样,啥也没落着。

另一方面,张学良谁也不服的性格,也注定他一定会有谋反的一天。张学良虽然觉得中国必须有独裁者,而且独裁者是蒋介石,可他打心眼里是不服从蒋介石的各种策略的。别的不说,就在西安事变前3天,即12月9日,西安爆发一二九运动,学生们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学良为了阻止学生游行,承诺会把学生意愿带给蒋介石。

可蒋介石却质疑张学良带话是立场有问题,他还斥责张学良:没有为了维护领袖,而不顾一切制止,甚至流血。

张学良听明白了,蒋介石是怪他没有枪杀爱国学生。他心灰意冷,这样的事情,背负了不抵抗骂名的他若做了,只有身败名裂这一条路。这次争吵,也让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反心爆棚。

所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不仅是自救,还是张学良谁也不服的性格的必然结果。

蒋介石与张学良等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有点骑虎难下。因为中共将事件汇报给苏联后,苏联竟直接将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定性为了破坏团结抗日、亲日分子蓄谋已久的恶劣事件。张学良傻眼了,本来自己逼蒋抗日,是为了得到苏联支持,没想到苏联不仅不买账,而且还扣了个屎盆子在自己头上。

苏联的定性实际没有错,国难当头之际,若中国再度陷入分裂,谁来替苏联拖住日本呢?对苏联来说,保住蒋介石让他领导全国抗日,才是最符合利益的选择。

而共产党这边,毛泽东早已第一时间认定:蒋介石不能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全国、全民族统一抗战,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西安事变在各方势力干预下和平解决。只是,此后,杨虎城被囚禁,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张学良也被软禁,而这一软禁竟就是整整半个世纪之久。

可叹,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虽的确遭遇悲惨,但若他不发动西安事变,结果可能将更惨!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西安事变是张学良较为有效的一次自救。

毕竟,西安事变后,他帮助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统一抗战,如此,他也就由之前的“国家罪人”,成了有功之臣。

后来的新中国还因为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而将他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