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金融的“深渊”:养猪再杀猪,洗脑设局,黑嘴收割

蓝白侃楼市 2023-10-13 03:42:03

大家好,我是蓝白。

看到一个离谱新闻,平安温州发的。

一个玩虚拟币的大哥,凑了500万的币,找到做虚拟币的中介,要换成现金。

两边见面相谈甚欢,一手交钱,一手转币,人走了才发现,用纸条捆成一扎扎的纸币,只有首尾几张是真币,中间全是手感粗糙的假币。

赫然印着六个大字:“中国魔法银行”。

这难道是在霍格沃兹印的?本地帮派也太不讲礼貌了。

我记得上半年,社区在我们小区拉了个条幅,院里有个姓刘的“待业青年”,兼职刷单被骗了两万块,楼下情报站集结的大妈们,都在兴奋的推理是哪一栋哪一户。

是否被骗,似乎跟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前几天看热搜,一个大城市单身的211女硕士遭遇“杀猪盘”,两个星期就被骗了138万,为了还钱,身兼数职,洗盘子做礼物不敢回家,还得了抑郁症。

没发生到自己身上叫事情,自己碰到了那就叫事故。

想起这些事,有很多话想说。正好,9月15号-10月15号,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

于是,把支零破碎的想法汇总整合了一下,就有了这一期,跟大家聊聊“金融诈骗”那些事:

常见的金融骗局有哪些?金融诈骗是如何发展进化的?遭遇金诈的共性特征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防范?

在常年的金融骗局里,虚假网络投资理财是重灾区。

比如宣传“保本高息”的,有可能是债券、基金、股票,也可能是期货、外汇、P2P,什么名目都能用上。

可能在线下用各种噱头和人设包装,也可能在网上发帖,在微博微头条视频下面的评论区,用小号回复留言自问自答表演,不管什么形式,总之口号只有一个:稳赚不赔。

我看过一个事,农行有个员工,从2008年到2020年2月,连骗12年。

刚开始骗来的钱,拿去炒股炒外汇买黄金,后来亏不住了,就想了个办法,去路边店搞了农行的转账凭证,又找来分行的章盖上,网上下载理财协议做模板,以年利率15%和10%的高额利息做诱饵,骗了45位亲友整整3300万。

他甚至连自己亲弟弟妹妹都没放过。

无论网上还是线下,其实就三招。

先画饼,投了就能赚多少钱,你看这个饼又大又圆。再卖瓜,拉大旗作虎皮,用讲座、专家、媒体渲染背景实力。再用传销手法给甜头,发展亲友扩张规模。

最有名的虚假网络投资理财,是传说中“杀猪盘”。

这一类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说一种典型的手法。

大概六七年前,杀猪盘很猖獗,就你去很多写字楼看一下,里面打着大宗商品公司,股票软件公司的名头,包括且不限于原油、贵金属、外汇、邮票各种名目的公司。

业务员们找客户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什么呢?

去百合网珍爱网注册账号,把自己包装成离异、多金、稳重的成功男性,专门物色30岁以上单身女性。

先谈恋爱嘘寒问暖培养感情,再随意的说闲时做的有投资,自己生意太多忙不过来,为了以后女的能帮忙打理账户,可以小玩一下。

钱进到电子盘账户里,先让客户赚点小利。但客户亏的钱,加上极其高昂的手续费,就是野鸡平台赚的钱,美其名曰“对赌”。

从养猪到杀猪,一步步入套。

谈恋爱是一种,拉群也是一种。

就像卖茶小妹打招呼说自己加错人了一样,抠脚大汉们找网图扮成纯情妹子,好色的谈感情,爱钱的晓之以利,最后都拉到投资群里。

有老师,有助理,有三教九流做投资的客户,实际上,整个群的真实客户就你自己,剩下几十个全是挂机的小号,用上哪个切哪个。

杀猪盘现在已经没那么猖獗了,但变得更隐蔽。

从婚恋网站,转战到各种交友软件和直播。

从QQ群,微信群转到各种广告投放。

说到这个,我自己的经历,前几年还没做B站,苦哈哈的写文章码字,公号粉丝也就几千吧,单篇阅读甚至只有几百。

那时候,经常有加好友验证说“商务合作”,只要投一篇“涨停高手加群”之类的文案,就能给我两万。

这钱,我就是去要饭也不能赚啊,果断把他投诉举报再拉黑删除。

现在我看还有一些微博和公号大V,发这一类脸都不要的广告。

后来我又了解,现在除了杀猪盘,还有“杀鸟盘”,针对“宅家”的宝妈刷单兼职诈骗。还有“杀羊盘”,谐音“杀洋人的盘”,主要针对的是外国人。

如果说虚假网络投资理财是广撒网,那股市黑嘴就是“精准下套”。

这种案例也太多了,原来微博有个姓易的大V,几十万粉丝,精准收割534人入群,就能收2400万的会员费,这得多会包装啊。

还有个姓徐的,人设玩的贼溜,粉丝几百万,一副为民请愿的模样,背后自己私搭做期权的黑平台割韭菜。

就算是不投资,不炒股,有些套路也防不胜防。

比如银行卡买卖和校园贷。

我看过很多案例,学长找到学弟,办一张银行卡提成几百块,就为这么点钱,把U盾,手机卡,银行卡全给了别人,结果被拿出用作电诈,最后还被法院判了“帮信罪”,亏到姥姥家了。

校园贷这两年已经消停不少,但出现了不少变种。

打着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的旗号,招聘求职的培训贷,用通讯录做“抵押”,贷款买东西的“刷单贷”,还有反向操作帮你“注销校园贷”账号的手段。

以上这些,虚假网络投资,股市黑嘴,买卖银行卡,校园贷,都是看人下菜碟。

不管你是图财的、图色的、图蝇头小利的、还是图面子的,都有量身定做的坑。

它们有两个共性特征:

1,信息不对称。

骗子们为什么能屡屡得手?

因为受害者们对正规的投资渠道完全没有概念,他们只是基于对一个“人”的信任,可能是自以为的爱情,也可能是包装出来的实力,再诱之以利,最终被骗。

所以我经常跟周围亲戚朋友说:

要么,除了存款什么都别碰。

要么,就把股票、债券、基金、理财、期货这些东西,应该在哪里买,门槛是多少,风险评测,费率多少都搞清楚再说。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时间、金钱、精力。

在金融诈骗里,刚开始损失并没有太惨重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已经意识到问题不对了。

但骗子会进一步威逼利诱,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翻盘”,逼受害者选择,以达到高级洗脑控制。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复盘金融诈骗的发展进化史,不管手段如何改变,都符合“信息不对称”和“沉没成本”这两个特征。

西南政法刑侦学院反诈团队,研究了金诈的发展史。

最早,电信诈骗在中国台湾地区发源,以中大奖、交税款为套路,危害多年。

从2008年开始,这些师从台湾系的团伙,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他们以宗族乡里联结而成,呈现地域性特征,逐渐发展成一张颇具规模的诈骗版图。

这个时候,花样就开始翻新了,地方不一样,特色也不一样。

比如广西宾阳擅长QQ诈骗,广东电白擅长猜猜我是谁诈骗,江西余干高发重金求子诈骗。

再后来,全国开始重点打击,国内这样的窝点已经很少了。

在十几年躲避警方打击的时间里,这些团伙,慢慢转移到了如今令人闻之色变的:

缅北。

此时,金融诈骗的手法进一步升级。

公安部反电诈专家王征途对缅北黑产链条的研究,以各种社交账号的养号为例,仅仅是买卖电话卡这一个环节,就细分为五道不同工序。

第一道工序,先是网上发消息高价回收二手手机,这个人只负责发布信息,其他啥都不做。

第二道,是专门负责收的,要你把货寄到一个烟酒店,甚至寄到某某厕所旁边。

第三道,把二手手机拆分,电话卡收集起来转卖。

第四道,负责测试能用的电话卡,卖给缅北的养号人。

这还只是买卖电话卡1个环节,把这五道工序全搞明白,就花了快一年。

反诈专家说,就算把全国200万民警全部用来打击电诈,又能破几桩案件呢?

金融诈骗的地区、手段不断的进化,追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也是我们铺天盖地的宣传,人人下载反诈APP,满目可见的标语文章视频,甚至把反诈标语印鸡蛋上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为了反诈有多拼?

有一组惊人的数字:工信部的“断卡行动2.0”,和“不良APP安全治理”,已经累计处置涉诈高风险电话卡1.1亿张,拦截诈骗电话18.2亿次、短信21.5亿条。

怎么才能防范金融诈骗?

不碰所谓的“保本高息”,不信小道消息,不贪图蝇头小利。

远离那些一提投资就是“某某老师”的,这年头,虽然半大小子进银行就被叫老师,也不至于碰到个神棍就自称老师。

遇到骗局,及时止损,不要怕丢人没面子,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第一时间去报案。

这些老生常谈的说法,很多人觉得,耳朵都听出来茧子了。

但人性,却是复杂的。

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聊过一个话题:

为什么那么多做生意的、高学历的,人那么精明,活的那么通透,为人处事那么的世故。

这些人精,碰到P2P、高息、暴富的陷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怎么连一个甚至没有接触过金融基础知识教育的初中生都不如呢?

聊来聊去,结论无非四个字:当局者迷。

再进一步想,自己看别人是这样,别人看我们、看我们的父母亲朋好友,何尝不是一样?

蓝白很清楚,反诈题材流量大概率要扑街,但我在想:

哪怕分币不挣,至少我去做了。

能多一个人看到转发,多一个人参与金融反诈,去凝视深渊,可能就会多一个家庭幸免于难。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