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累得半死,也教不出一个自律的孩子?6个方面告诉你真相

敖爸聊教育 2023-12-17 23:00:44

有不少家长朋友总在抱怨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累得半死,也教不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我们与其说是家长在抱怨,不如说是家长在困惑面前而无可奈何。

这个问题实质上触及了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自律,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特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自律不仅是一个习惯,它也是一种能力。这意味着自律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实现的。

更进一步说,自律需要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持续性的培养,并且需要在家长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的支持以及个人内在动机等方面的共同配合下,方能形成并巩固为一种习惯。

在这当中如果缺失了任何一环,都很难教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逐一分析这一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01 父母在自律方面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好示范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是不折不扣的模仿高手。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行为的,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是如此,他们往往会复制他们看到的行为,尤其是和他们朝夕相处多年的父母。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如何展现自己的自律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所以有很多教育专家也一直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打个比方来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律表现,比如能够坚持早起、有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坚持运动、坚持阅读等,都在无形中塑造了孩子对自律行为的认知。

如果父母遵守自己设定的各种规则,即使我们不去刻意强调这一点,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仿效父母的这些自律行为。

为了在模仿与示范方面取得成功,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要展现一致的自律行为,不能各行其是,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为将来孩子的不自律埋下隐患。

二是确保孩子能看到你的自律行为。

三是不仅要让孩子看到你做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四是当孩子模仿我们的自律行为时,我们要有一定的眼力,不仅能察觉到并且能给予积极的反馈,这可以通过言语上的鼓励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

五是让孩子参与一些需要自律的家庭活动,如一起晨跑、一起阅读、共同完成家庭大扫除等,通过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促进自律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是孩子学习自律不可或缺的参考和模板,这种通过示范和模仿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和根本的。

02 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自律的成长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家庭环境也是如此,有着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养出什么样的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自律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有序、稳定且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自律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当孩子的学习环境被优化,比如减少噪音干扰、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材料、家庭学习氛围浓厚等,他们在学习专注力上的表现有明显的提升。

对我们家长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几个策略,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形成自律的环境:

1. 设定固定的起床、用餐、做作业、运动及入睡等时间,帮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日常生活节奏。

2. 明确家庭中的规则,如玩电子设备的时间限制、完成家庭作业的要求等,并确保孩子明白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

3. 为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且无干扰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力。

4. 引导孩子学会设立个人目标和监督自己的目标完成进度。

5. 限制诸如电视、电子游戏等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干扰物,特别是在完成家庭作业和其他需要保持专注的任务时。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家长可以有效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自律的成长环境。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所起的作用,它可以为孩子的自律行为提供强大的外在支撑,帮助他们内化和自律相关的行为,最终成长为真正自律的个体。

03 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加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显著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自律行为的发展。

一是通过开放式的对话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能让孩子有话却不敢说。

二是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能一味地提出过高的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与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

三是家长应该对孩子展示出真正的倾听。具体来说,在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努力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问题。

四是让孩子亲身参与建立家庭规则的决策过程,孩子有了参与感,就能获得更深的感受,才更有可能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

五是以正面激励为主。从实践中来看,正面激励可以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例如使用“你能做到……”而不是“你必须做到……”。

总之,家长的期望对孩子而言,不应该成为一种压力,而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建设性的指导。

而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并将父母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律。

04 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入手

自律的核心在于内在动机。换句话说,内在动机是孩子发展自律的重要核心之一。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或某项活动没有兴趣,他们自然难以表现出自律。比如,一个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的孩子,自然在做数学作业时缺乏自律。

相反,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或某项活动很有兴趣,他们很容易就表现出自律。比如,一个对语文学科很感兴趣的孩子,不用大人提醒和督促,他自己就会主动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足够的内在动机。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解决孩子自律不足的问题,不妨先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入手,将自律行为和学习内在动机联系起来。

培养孩子内在动机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 发现和支持孩子的兴趣。我们应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来支持这些兴趣的发展。

2.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参与决策。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是决策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者和参与者,很容易产生小主人翁的意识,在此情况下,他们就有更大的意愿认可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帮助孩子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这不仅能够增加目标实现成功的可能性,还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4.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简单说,就是家长要鼓励孩子享受达成目标的过程,并从中学习和成长,家长不能只关注到孩子最终的成就。

通过支持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帮助他们设定个人意义深厚的目标,并注重享受过程,家长就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当孩子有了强大的内在动机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做到自律是顺理成章的事。

05 孩子在自律方法稍有点起色,就多给予鼓励与支持

一项研究发现,当父母通过鼓励和支持而非批评和惩罚来响应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将表现出更高的自律性。

在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中,家长的鼓励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在自律方面如果有任何的进步,家长都应当给予认可,这种正面的鼓励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内在动机。

鼓励和支持孩子,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非常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发展自律性。

一是当孩子付出努力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更多地体现在对孩子努力过程的认可,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

二是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长处和成功经验,并将其作为面对新挑战的力量来源。

三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情绪低谷。

四是多使用肢体语言,如拥抱、拍肩膀等身体接触或信任的眼神,向孩子传递非言语上的鼓励和支持。

06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学会自我反思也是发展自律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所谓自我反思,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价值观、态度和感受的深思熟虑。

孩子通过自我反思,能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改进的领域,逐步提升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是培养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自我反思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一是鼓励孩子每周末拿出一个时间,静下心来复盘自己的行为,包括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是通过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反思,例如“你觉得今天做得怎么样?”或“下次你会如何做得更好?”

三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学习经历等记录下来,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进步和挑战。

四是在孩子经历了困难或冲突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情况,讨论可能的不同选择和结果。

五是家长自己也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反思,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结语

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它不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努力,更是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发力的过程,其涉及家庭成长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内在动机等多个层面。

当然,我们所追求的不光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更是帮助他们构建起自我认知的框架,学会在风浪中航行,在挑战中成长,未来能真正成为人格独立、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个体。

11 阅读: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