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后两天时间里,家属要承受多大的煎熬!
只要遗体一天不被找到,就有生还的概率,只可惜没有奇迹发生,两个家庭没等来希望,等来了却是“双双遇难”的噩耗。
台州市飞马救援队是这次失联事件的打捞主力军,从被通知打捞开始算起,连续3天都在救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4日上午10点,两名遇难者被打捞上岸……
看到了遗体,所有的期待都没了!
现场焦急等待的遇难家属更是悲痛交加,泣不成声,好好的徒步旅游,没想到竟成了和家人的诀别。
另一队参与救援的打捞队描述了打捞细节,在事发地的下方有一段较高的落差瀑布,而两人被冲下瀑布后,并没有随水流漂远,而是沉在了下方溪流的拐角处。
当地应急管理部门,随后发布了最新的情况通报:这个出事地点叫石人峡,虽说名义上是个景点,但曾经因为某种原因烂尾了,当地官方人员说,这个地点没有建成,也没有开放过……
水流的上方虽有横梁搭建的小路,但外围没有栅栏和扶手,一把长梯还是人工用木头段钉起来的,在梯子的下方有一段明显收窄的缺口,缺口处用一根木头桥搭建的临时践道。
换作平时的话,峡谷都是这样的小桥流水状态,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危险,然而一旦遇到大雨时,又会是一个画面。
就像出事当天3分钟的视频一样,水流的湍急程度超乎想象,对于没有野外过河经历的普通驴友来说,“淌着过河”没有那么简单。
再来看这段3分钟的视频,上方石头缝不断的有水流过来,而另一边已有部分驴友已经过河了,两边用一个黄色的绳子牵引,以便后面的人依次过河。
危险就发生在红衣服男子和戴帽子女士过河时,两人一前一后,拉住绳子,岸边各有几名队友拽着绳子。
因为已有几人过河了,两人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近,事件的拐点直到戴帽子的女士失去了重心,慢慢往低处滑落时,危险才正式显现。
此时的绳子已经成V型了,红衣服男子本已经到了岸边,但为了营救戴帽子的女士,又折返过来帮忙,却又支撑不住水流的力量,脚下一滑,两人均被水流冲到了悬崖边缘。
此时的两人还能抓住绳索,然而没多久双双都冲到了斜坡的下方,水流瞬间淹没了他们……
两边队伍看到这样的场景,也知道人命关天,可惜无论怎么拉绳子也是徒劳。
两人身上和黄色牵引绳扣着滑轮,牢牢地拉住了他们,如果换成平时,只要水流不淹没他们,不掉下悬崖就能保命!
然而,现实太残酷。
当时的水流非常湍急,上方又有大量的水不断过来,这里又是一个窄缺口,水流变得异常迅猛,在坚持几分钟后,岸上的人看到他们无法呼吸,这才松了绳子……
一位户外爱好者当天也去了那里,但考虑到安全系数不好就折回了。
再来看看当地官方人员是怎么回应的:
两人的身份被揭开:本来可以脱离危险的红衣男是户外领队,已经从业多年了,也组织过多次户外活动。
而那位女士,有网友说她是退休老师,退休金每个月也有9000多了。
按理说,如果不出意外,这两人的生活状态远远超过了我们普通百姓,只可惜“一失足成千足恨”!
两个人的未来没了,唯独留给家人无尽的遗憾!
户外专业人士:他们犯了6个错误1、没有关注天气
6月1日到2日,当地连续暴雨预警,平时这里的河流并不急,慢慢淌着就能过河。
但视频中的水流很急,再加上河底的高低不平,很容易遇到突如其来的山洪,从而诱发变故。
2、线路的选择
明明知道河流很急,此时需要第一时间改变线路,而不是迎难而上,户外运动有“欺山不欺水”的说法,意思就是宁愿爬山费时间,也不去淌有河流阻断的线路。
这时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上山绕行或者原路返回,打道回府。
3、横渡方式的不对
要横渡河流时,需要借助树木或硬的长竹杆,要把两头拴紧,而不是视频中简单的“两头人拉着一根绳子”,这样的“软连接”会形成V字型,导致两边的人,无论怎么拉都拉不动。
4、绳索不对
户外过河需要两根绳,一根保护绳,一根牵引绳,就算遇到危险时,也能借助牵引绳把人拉住,不至于出现视频中“人被拉起了,但就是还在原地”,根本没办法上来。
5、携带的装备
如果当时的水深在大腿根部以下,这个深度最好就不要去过河了,因为受到的不稳定因素会增加,譬如游客上的背包,更会成为营救时的累赘。
6、应急预案的缺失
视频中的两人虽然已经掉到下面去了,但还是有最后的营救希望。
那就是:在松开绳子的末端打几个大结,再松开绳子,可以让被困人员抓住绳子结,随后在另一边慢慢地往上拉,最后脱困。
可惜,事故连续犯了6个错误,导致了这起悲剧,就像这位红衣男,本是户外的知名博主,只可惜“他的遭遇”让人一声叹息。
刨根问底:这起事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安全意识淡薄,没有提前意识到危险性!
在无法抗衡的大自然面前,就算你体力再好,经验再丰富,也容易“马失前蹄”,从而产生不可逆的后果,以至于给家人带去无尽的遗憾。
户外徒步虽好,但也要牢记“安全第一”,要知道家中的亲人们还在“等你回家”!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