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生毕业,手里没offer成常态,这事儿影响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收入!
咱们东亚对年龄卡得严,35岁就是个坎,过了这村没这店。互联网大厂也是,35岁不升管理层,可能就得走人。
再说说咱们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年年增,经济增长却跟不上,这就业缺口怎么补?
01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小朋友的留言,都在问就业的事儿。
为啥火?
因为现在这时间点,对大学生来说,毕业季到了,得从学校走进社会,但手里连个offer都没有,这情况还不是个别现象。
想当年,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那叫啃老,现在呢?找不到好工作才是怪事。
但问题来了,按日本的经验,这可能影响年轻人一辈子的收入。
为啥这么说?跟我们东亚的环境有关。
在咱们这儿,年龄是个大事儿。
比如说考公,应届的才有资格,不是应届的,竞争比例差老远了。超过35岁,考公务员基本没戏。
现在有的地方,事业单位招聘都30岁危机了,95后才能报,再大点,连门都进不了。
进了机关事业单位,你以为35岁危机就过了?
错,如果你在某个年龄段升不上去,那可能一辈子都升不上去了。
企业更甚,互联网大厂年年强调平均年龄,35岁做不到管理层,可能就被优化了。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起步慢了,要赶上别人,代价巨大。
比如在互联网大厂,35岁是个坎,你29岁找到工作,只有6年时间晋升,25岁进去的,就有10年时间,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02
再说说咱们的社会,为啥不允许有GAP年?
还是对年龄的无限追逐。
但这样,起步时的差异,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这也是日本的经验。
在日本,毕业就找到工作的,终身收入好,找不到的,起步慢,收入受影响。
咱们社会更明显。
2024年高校毕业生1179万,比去年多21万;
2023年1158万,多82万;
2022年1076万。
以前咱们定8%的经济增长,为啥?
因为每1%增长能解决100万就业。现在呢?
GDP每增长1%,对应200万就业。按这理论,咱们至少每年得5.5%的增长率才行。
但这增长率,明显达不到。
就算5%的增长,也只能解决1000万就业,还有200多万缺口。
市场上不光2024届毕业生在找工作,还有2023、2022,甚至2021年的毕业生。
这些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考研失败,考公失败,或者不愿意接受低质就业环境。
但不管怎样,青年就业问题,得重视起来。
失业问题,越早解决越好。如果总想着后人智慧,这代年轻人,一生的收入可能受影响。
03
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僧多肉少”,在言叔看来,今年毕业生们面临的就业挑战,难度堪称“地狱级”。
首先,毕业生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超千万的毕业生需要就业,这还不算往届待业的。
另一边,校招岗位供给却处于近年来的低迷期。
企业为了降本增效,缩减业务线,裁员成了常态,这种情况下,哪还有心思招新人?更别说培训了。
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头部企业往年是毕业生的香饽饽,但今年情况大不同。
阿里集团公布了2024年校招人数,只有2000人,比去年少了一半。其他几家头部企业,情况估计也不乐观。
这届毕业生还有个特殊背景——疫情期间入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封控中度过,缺少实习和社会经验。
这导致他们对职场的感知力弱,求职时的落差感特别强烈。家人的支持和照顾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但企业可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手下留情。
现在的职场,绩效考评严格,末位淘汰制度让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山大。这种环境下,新人的价值观可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04
言叔提醒大家,如果所在企业业绩压力大,要警惕组织优化。就像今年一季度特斯拉裁员,上百位应届生中招。平时多观察,做好准备。
毕业生离校后,应届生身份失效,只能以社招身份应聘。
但缺乏经验的这些毕业生,怎么和有经验的社招应聘者竞争?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考公考编、考研成了热门选择,但竞争也空前激烈。
以前70%的上岸概率,现在可能只有40%。
备考思路也要变,不能只准备一条路,要有多条备选。
双非学生想二战考研,长远看是划算的,家长们要多支持。
如果应届生工作没着落,不一定是专业或努力问题,可能是市场行情太差。耐心找,同时制定求职策略。
对大三学生来说,现在就要开始准备2025届校招了。
筛选企业名单,优化简历,练习笔试题,制定面试策略。校招是求职的最佳机会,认真准备,增加拿Offer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