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中,雍正帝不失为一代明君。他的皇位真是篡夺来的?

哄动这史记 2024-02-20 06:57:22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雍正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在大清江山极为辉煌富庶的一百多年间,雍正的存在感是极低的。

但事实上,在他短短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大刀阔斧地实行了几项颇具实效性的改革,让大清国运又整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若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风流潇洒的乾隆爷根本就没有啥资本来“六下江南”,更别想建立让自己引以为豪的“十全武功”。总之,国祚二百余年的大清王朝若没有雍正帝这十三年的参与,极有可能呈现一副民生凋敝,提前退出历史舞台的凄惨景象!

但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雍正夺嫡说,在许多稗官野史中,雍正乃是一个弑父杀弟、残暴不仁的昏君,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隐忍恬淡,以待时机

公元1678年12月13日,紫禁城永和宫内又诞生了一位小阿哥,他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取名胤禛。其母乌雅氏身份卑贱,按照当时的宫规,生母是不能直接抚养亲子的。因此,刚满月的雍正便被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佟佳氏的父亲贵为一等公爵,身份尊贵,而她本身只生了一位格格也已早夭,所以,她将胤禛视若己出,很是疼爱。

虽然康熙早已将二子胤礽立为太子,但对于诸皇子的教育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亦不曾荒怠。大概在胤禛八九岁的时候,便开始跟随康熙先后四次外出办差,父亲处理地方事务的魄力与方法,让小胤禛耳濡目染,这为他日后登基,处理国政打下了基础。

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遭到康熙的废黜,已是而立之年的胤禛深谙人情世故,他一方面支持复立胤礽,一方面又与对储君之位觊觎已久的老八胤禩走得很近,让人从表面上看,他是名副其实的“八爷党”。

三年后,复而又废的胤礽彻底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这时候各位阿哥们便蠢蠢欲动,都想为夺得大位狠狠地搏一把!其中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便是老八胤禩与老十四胤禵。

而此时的胤禛却反而装出一副恬淡自适,与世无争的样子,他一方面与各兄弟间保持一团和气,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又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整日参禅悟道,读书习字,表面上对争储之事毫无兴趣。

这反而引起了康熙的好感与喜爱,在庆祝自己执政六十年的庆典上,康熙点名让胤禛负责祭祀,要知道,在古代,只有身份尊贵的皇帝或太子才有资格主持祭祀大典的。

康熙此举似乎在释放某种信号,将来继承自己大位的,就是四子胤禛!为了给胤禛扫清障碍,康熙又将十四子胤禵封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西藏处理准噶尔屡屡犯边的问题。此举明升暗降,实际上是瓦解胤禵在京中的势力。

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民间有种流行的说法,谓康熙遗诏中原是写着“传位十四子”,雍正看到诏书后,秘密将“十”字改为“于”,于是,诏书便赫赫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了,所谓雍正夺嫡说,就是这般演变而来的。

但这种幼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三:其一、满清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能改,满文怎么改?其二、古代的“于”字为繁写“於”;其三、传位哪个皇子,其后是要附上姓名的!事实上,康熙那会儿还没有传位诏书一说,正是到了雍正时,鉴于皇子夺嫡的积弊,雍正才建立“秘密立储”,而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1708年的夏天,执政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病逝于畅春园,胤禛顺利继承皇位,接下来,他便要以雷霆之手段迅速排除异己,锐意改革!

排除异己,锐意改革

雍正即位不久后,便迅速展开各项改革。自康熙晚年以来,吏治就相当混乱,各级官僚在康熙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指导下,殆政懒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官员之间互相推诿责任,而此时在大西北,又屡屡向准噶尔用兵,军饷开支相当巨大,国家财政捉襟见肘。

针对这种情况,雍正初登大宝后的首要之事便是整饬吏治!在他上位后的第一个月,他就以发公文的形式警告诸大臣:政事中有应行应革能裨益国计民生者,尔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

接下来,他便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反对因循守旧,二是整饬吏治流弊,经过一番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吏治情况大为好转。

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雍正毫不犹豫地对各兄弟下起了狠手!即位不久后,他便将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十三爷胤祥拉入自己阵营,擢拔重用。

在雍正初年,十四爷胤禵被召回,圈禁京城。时隔一年,随着西北战事平定,国家承平,雍正便开始正式向“八爷党”发难。

这年四月,八爷胤禩被加以“肆行悖乱,干犯法纪”的罪名,遭到圈禁与削籍的处罚,被加以侮辱性绰号:塞斯黑!与此同时,十爷胤䄉也遭圈禁,并以侮辱性绰号:阿其那!其余“八爷党”的成员们皆遭受降爵、圈禁等处罚。

“八爷党”覆灭后,对于自己的小舅子,自己曾经信任的年羹尧大将军,雍正亦未放过,就在雍正三年的十二月,年羹尧被赐死,同年胤禟、胤禩先后囚禁致死,其余被牵涉的官员不是被枭首示众,就是畏罪自杀!

在清除完“敌人”之后,雍正便将重心放到经济上来。面对父亲留下来的财政危机,雍正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予以化解。

首先,雍正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财产大清查,他亲自组建了一套领导班子,由十三弟胤祥主持清查事务。同时,雍正向各级官吏发出警告,不得向民间实施克扣盘剥,一定要在有效期内补足亏空,否则,将予以严加查办!

此外,雍正还根据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将过去的按人丁、田亩双重收费的标准直接改为按各家人头收税,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是为:摊丁入亩!此法在乾隆时期得到大范围实行,效果良好。

明清时期的官员工资都相当低,于是,久而久之,各级官员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便是向民间加收“火耗”,意即额外加收税赋,这无疑让百姓增加了负担。

而收上来的火耗银子,除了一部分交公外,大部分都被各级官吏私吞了,到了康熙时期,这种陈规陋习便愈加严重。针对这种流弊,雍正例行废除,他接受地方官员的建议,将自下而上的盘剥改为自上而下的补给,美名其曰:养廉银!这从源头上便切断了各级官吏盘剥百姓的路径!

两千多年以来,封建贵族们都不用下地干活,是为:学而优则仕!于是,这就导致官员对百姓的剥削愈加严重,雍正即位后,便规定贵族官僚也有义务从事生产劳动,但是可以用缴纳银两代替劳作,这便是著名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外,雍正还改变了落后的土司制度,将少数民族首领直接交由朝廷管辖,加强了清朝对边远地区的管控权,是为:改土归流!

总之,通过雍正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十八世纪中期的清朝,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乃至后来出现了万民称颂的“乾隆盛世”。

国家在逐渐强大富庶,雍正的身体却在夜以继日的高强度的工作中被拖垮,以致仅仅才过知天命之年的雍正便积劳成疾,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积劳成疾,突然暴毙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仅仅五十八岁的雍正暴毙于圆明园,关于他的具体死因,史学界与民间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争议颇大!

雍正实在死的蹊跷,因为就在他死亡的前一个礼拜,他还在伏案工作,只是偶感不适,于是民间鉴于“雍正夺嫡”的故事版本,给雍正的死亡也加上了离奇的刺杀色彩,一个十分普遍的说法便是:雍正遭到了吕留良之女吕四娘的刺杀。

这种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杜撰,吕留良因不愿接受清朝委任,故削发为僧,五十四岁自然死亡,而那个时候的胤禛才刚满五岁,所以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这种说法可能兴盛于民国初年,那时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排满情绪相当强烈,故此,人们才刻意将吕留良一家塑造成抗清的大英雄,其实与真实历史严重不符!

真正导致雍正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他大量服用丹药所致,丹药内的汞化合物毒性潜藏在雍正身体内,日复一日地摧残着雍正本就不太硬朗的身体。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雍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在十三年执政期间,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政务上,他夜晚十点入眠,凌晨两三点就醒来,一天仅休息四五个小时,长此以往,身体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便逐渐走向了生命的临界点……

但无论怎样,雍正用短短十三年的时间,将一个国库充盈的、欣欣向荣的大清王朝交到儿子乾隆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结语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一首大气磅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既让人感到一阵热血上涌的激动,也很好的诠释了雍正勤勉操劳,冷漠执着的一生。

他可能有诸多的不足,也可能是个不好相处的人,所以才引起后世的诸多诟病。但他笃定冷静,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清王朝的衰退,让百姓减轻了负担,其功绩远远超过了明朝的张居正,是为第一改革能手!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冯尔康:雍正传》

2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