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个高敏感的孩子,请这样爱他

智慧父母心视野 2024-10-18 13:38:51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比常人更为细腻与深刻,他们就是“高敏感儿童”。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研究者伊莱恩·艾伦提出,指的是那些对内外部刺激反应异常灵敏的孩子,他们约占人口的15%至20%。

伊莱恩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书中总结高敏感儿童身上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上描述中,如果孩子占了13条以上,那么这个孩子大概率具备高敏感气质。

01走进高敏感孩子的世界

面对高敏感孩子,很多家长常常感到困惑与无奈。

比如,孩子晚上无故哭闹,让家长疲惫不堪;学校发了新校服,孩子却总说穿着不舒服,而其他孩子却并无异样;

孩子对异味极其敏感,一点点异味都能让他们难以忍受;甚至家长的一个严厉眼神,都能让孩子难受很久。这些看似“挑剔”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独特的感知世界。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敏感并非孩子的错,而是一种天生的气质。他们的神经系统更为发达,能够捕捉到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并进行深入加工。

这种特质让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强烈,感受更深刻。

有学者通过脑部扫描研究高敏感儿童,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类孩子的大脑中与共情紧密相关的脑区,在活动时展现出了高于常人的激活水平,导致他们的知觉异常敏锐,且共情能力强烈。

所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心中可能激起强烈的反响。这就是说,高敏感儿童仿佛随身携带了一个无形的“感官增强器”,将周遭的一切信息都进行了增强处理。

比如,声音、气温的细微波动,食物口感、房间气味、衣物触感,都被他们一一捕捉并放大。这些被放大强化的细节,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小困扰。因此,家长要放下偏见,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

就像有的孩子因粗糙的床单而发脾气,家长可以先检查床单是否真的不适,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娇气。

只有当父母真正理解了孩子,才能给予他们最合适的关爱与支持。

02

尊重与接纳,是高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

高敏感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尤为敏感,他们更需要家长的尊重与接纳。

法国哲学博士法布里斯·米达勒曾经说到过自己的童年经历:

在他四岁时,母亲给他穿上和姐姐一样的羊毛衫,他觉得扎人、不舒服,忍不住哭喊。

而姐姐却并未表现出任何不适。看着“撒泼”的儿子,母亲非常恼火。当母亲第二天又给他穿上同样的毛衣,同样的哭喊再次上演。

直到第三天,母亲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给他换了件棉质套衫,他激动得喘不过气,感激地扑进母亲怀里。

父母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他们的情绪。

高敏感的孩子羞耻感很强烈,这种否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被否定时,他们更容易关闭心门,拒绝沟通。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不适时,应该先问问自己:“孩子到底哪里难受?”、“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急于责怪。

当父母能准确捕捉并描述出孩子的感受时,他们会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安全感。

03

温和的界限,助力高敏感孩子健康成长

高敏感孩子对情绪反应尤为敏感,在教育过程中,父母需要为他们设立温和的界限。这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而是在批评时注意方式和场合。父母避免使用让孩子感到羞耻的话语,多一些鼓励与支持。敏感的孩子会深深记住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当父母批评孩子时,不妨选择一个单独的空间,用平和的语气与他们沟通。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一些留白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自省与成长。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先问问他们:“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直接责骂。

04

发掘高敏感孩子的独特优势

敏感的神经系统给孩子带来了一些困扰,但也丰富了他们的内心,这类孩子善于观察、富有同情心、更愿意表达善意。

这些特质让他们在艺术、文学等领域可能有着出色的表现。父母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

比如,有的孩子对色彩特别敏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绘画;有的孩子对音乐有天赋,可以让他们接触乐器。

鼓励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高敏感最终将成为孩子的优势还是劣势,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抚养一个高敏感的孩子可能会让父母力不从心,但是只要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相信孩子一定会给父母一个惊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