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2》:先把路走宽,再把路走长

影视独舌 2024-12-11 10:50:16

昨晚,备受瞩目的奇情探案剧《猎罪图鉴2》如期而至。

看完开篇4集,那种类似预购“开箱”的忐忑感彻底消失。

天才模拟画像师沈翊(檀健次 饰)还是那么耀眼;擅长老派刑侦手法的城队(金世佳 饰)还是那么稳定;“猎罪”小队相当难得地原样重组;密集上演的“偶像之死”和“狗笼囚童”两案,还是那么恢恑憰怪又令人唏嘘……

扪心自问,我大概是最担心《猎罪图鉴2》“变味”的那一批观众。

2022年,当单元探案剧还被看作陈旧模式,奇情刑侦剧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时候,《猎罪图鉴》以“黑马”姿态突出重围。当时,我对这部剧集的看法就是,让人看到了国产“长寿剧”的可能。

它不仅通过“模拟画像”的奇技,塑造了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天才警察形象,同时还有满足观众探寻真相、追求正义本能的刑侦叙事母题,有可供复制又能容纳改造的情节结构,有打破现实和超现实界限的独特影像风格,以及让观众有伴随感、关联性的人物关系养成。

换而言之,《猎罪图鉴》的故事世界和人物弧光都是开放的。只要观众在剧集收官时还有想要再见沈翊和杜城的不舍心理,那“猎罪”世界的大门,就可以一次次地为他们打开。

当然,“长寿”的前提是可预期的回归和有准备的升级。这两点,也是我在《猎罪图鉴2》上看到的闪光点。

“奇情”的魅力和“奇技”的升级

国产悬疑刑侦剧有没有“奇情”的空间?

近年来,国产本格派推理、社会派推理和硬核公安刑侦剧轮流领衔,各有佳作奉上。市场和管理层面对悬疑刑侦剧的创作宽容度,也越来越高。这就给了我们重思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的机会。

奇情刑侦剧是“离地半尺”的刑侦剧。它的案情有现实社会依据,但更强调用多层次的烧脑隐情改造现实。虽然离地半尺,但奇情刑侦剧的创作难度并不低。如何离奇但不猎奇,难解却依旧有解,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

与奇情配套出现的往往是“奇技”。纵观诸多“长寿”的美国罪案剧,采用的都是这种搭配。

比如,拍了十五季的《犯罪心理》,非连环杀人案不能入剧,而剧中的办案小队寻找真凶的“奇技”,就是既要技术又靠经验的犯罪心理侧写术。

再比如,拍了十二季的《识骨寻踪》,只有犯罪现场出现被重度破坏甚至白骨化的尸体,案件才会移交到主角的手中。而身为人类学博士的法医女主角,则可以通过尸骨上的蛛丝马迹觉察真相。

如果说奇情案件是把难开的锁,主角拥有的刑侦“奇技”就是把已知的适配钥匙。它能让观众提前安心,知道这案一定能破,值得期待的是其中百转千折的门道。

看完奇情案件的最大审美体验是秩序感的重建——无论看似多么离奇、失序、混沌的案情,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都会被赋予合理的秩序和解释。

这种审美需求如果算不上“永恒”的层级,至少能划归“刚需”的一类。因此,奇情刑侦剧常出“长寿剧”并非偶然。

国产刑侦剧长久以来把大案要案改编和对真实公安干警的刻绘,当做创作的金字塔尖。奇情刑侦剧并非创作主流,也少有影响广泛之作。直到《猎罪图鉴》的出现,才让不少观众感叹——原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天才警察”。

如果说《猎罪图鉴》第一部,通过天才画家沈翊让观众见识了“模拟画像技术”的神奇。那来到第二部,已经升级为一级警司的沈翊在办案经验的加持下,有了通过画像来“画心”的奇技升级。

在第一个案件“偶像之死”中,他先是凭借敏锐的视觉洞察力,从监控录像中的反光物体上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身影;而后又通过天才的色感还原了画面中特殊的口红色号缩小了犯罪嫌疑人范围;最后又通过视觉空间估算,得出罪犯藏身长颈鹿玩偶潜伏杀人的关键推测。

这些都不是“画像技术”,但都基于沈翊身为天才画家而必备的基础能力。

再比如,在“狗笼囚童”案中,解开案情的关键是盲童的一本手绘画册。沈翊通过模拟盲人心理理解图案,又通过颜色体系判断了盲童的好恶,最终识别了亲生父亲虐童,而收养盲童的流浪少年反是守护者的隐藏真相。

这就不再是通过还原面貌来定位罪犯了,而是借画知心以求靠近真相了。

“奇技”的升级要建立在观众对人物的信任上。从观众对《猎罪图鉴2》开篇的肯定性反馈来看,沈翊这样一个天才警察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系列化的宽度和长度

“奇情”不是猎奇。好的奇情案件,总是能让人从仿佛陌生的边缘人和看似极致的罪案情境中,对上共振的频率,摸到现实的一鳞半甲。

这显然也是《猎罪图鉴2》努力的方向。

“偶像之死”案犯罪现场诡异、作案手段离奇,但它折射的社会议题却并不稀有。青少年团体中的霸凌现象,为何发生又会如何升级?偶像和粉丝之间,建立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连接?精神控制如何在两者之间发生?

毕竟,“小蛋壳”的极端罪行并非无因之恶。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自我价值感低,以及用付出兑换认可的心理惯性,才是她被操控的原因。而类似的心理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狗笼囚童”案则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平时很难察觉的青少年流浪人员群体。他们已经不是未成年,也不属于社会收容制度覆盖的人群。从小缺少关爱、受教育程度也不够的他们,很难突破生存困境。

只是,处于困境中的他们,是否一定为恶?他们的苦难循环,要怎样才能打破?这些都是“狗笼囚笼”案在奇情之余能够引发的深思。

对于一部刑侦系列剧而言,案件就是它的触角。案件能够覆盖的人群越多,能够下潜的社会议题越丰富,也就意味着故事世界与真实世界同构的程度就越高,相对应的叙事空间也就越大。

如果说“奇情”案件是《猎罪图鉴2》可预期的回归,那案件辐射社会议题的多样性,就是它有准备的升级。

除了叙事空间的拓宽,《猎罪图鉴2》为了延展故事生命力还在群像塑造上多下了功夫。

单元刑侦剧,案件和案件之间是“离散”的。为了“绑紧”观众,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一个是长线案件的铺设,以吸引观众持续追剧。这在《猎罪图鉴》第一部中就有充分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雷队之死和跨国贩卖人口的大案。《猎罪图鉴2》中,已经短暂出场的被害人“小红裙”和郑云龙饰演的神秘人物,也暗示着长线案件的铺设。

二是写与主角团有关的案件,以观众对角色命运的高关注度,提高追剧愿望。从《猎罪图鉴2》的预告片花中,我们能看到“猎罪”小队中的青年刑警蒋峰(朱嘉琦 饰)、李晗(陆妍淇 饰)等配角人物,不仅更多参与到案件侦破中,也有了情感线,同时也很可能牵扯到具体的案件中。

这不禁让人对《猎罪图鉴2》后续的案件,充满了好奇。

要知道,将主角团的成员丢进罪案漩涡,这是美国“长寿”罪案剧最常用的刺激收视率的编剧手法。

比如,美剧《犯罪心理》第二季中,编剧就狠心让人见人爱的“团宠”探员瑞德遭受连环杀手绑架,并因此染上了毒瘾。《犯罪心理》第二季平均收视人数破千万的优异成绩,和这条副线的编织不无关系。

我想,如果《猎罪图鉴2》中的快乐大男孩蒋峰,或是冷面法医何溶月(张柏嘉 饰)也被丢进罪案漩涡中,很多观众大概率也会被案情勾得加倍催更吧。

“还想再看100集”

最后,还想说说在剧迷催更《猎罪图鉴2》的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在《猎罪图鉴2》的催更信息中,有不少观众表达了同一种态度:只要还是原班人马,只要还是沈翊和杜城组队,那《猎罪图鉴》再看100集都可以。

在一个文娱消费“向短而生”的时代,为什么还有观众愿意看一部剧越拍越长?

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总会想起学者戴锦华在不同场合下反复提及的一个关于故事消费的观点:尽管短内容在切碎我们的注意力,尽管消费的形态越来越短,但我们的自然时间和生命速率并没有改变。

是的,尽管在一个加速社会中,我们越来越追求“时效比”。但每天日升日落还是24小时,每年春去秋来还是365天。

为什么很多像《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甄嬛传》《武林外传》这样的老剧会被观众时不时拿出重温,甚至盘到“包浆”?也许当一部剧是陪伴了观众成长的,承担了观众长久情感寄托的,那剧中的主角就会成为观众老友,时不时在闲暇时间就想约出来见见吧。

我想,被观众催更100集的《猎罪图鉴》系列,很有可能也会成为这种现象剧。

【文/卞芸璐】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