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擒杀关羽,为什么历史评价却很低?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5-28 20:43:00

商船,平稳地行驶在黑色的水面上。

黎明将至,空气中仍残存着稀薄的雾气。

荆州城内的士兵,仔细着观察着水面上的一举一动。

直到商船一览无遗地出现在视野内后,他们才逐渐放松警惕,命令大开城门。

商人们,一身紧身白衣。

有说有笑,走进城门。

就在士兵们认为,又将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上午时,白衣商人的手上多出了刀剑。

荆州,就这样落入了吕蒙的手中。

孙权遂了心愿,犒赏三军。

吕蒙的行为

以上画面,展现是将军风采。

吕蒙凭借这场战役,成功俘虏了被称为“武圣”的关羽。

此等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奇怪的是,累累史册中,却无一言夸赞吕蒙。

白起坑杀赵国40万士卒,依然享有战神的称号,按照《孙子兵法》里的评判标准:

“以正合,以奇胜。”

吕蒙,完全符合一个主帅的标准。

而且他也没有像后来的陆逊火烧连营那样,滥杀无辜。

可是当世也好,后世也好。

提到他,最先称颂的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

至于生擒关羽这件事,大家故意视而不见,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并不难。

首先,要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核。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忠义和仁爱。

经过李历朝历代的美化,关羽早已成为忠义的代表。

吕蒙的行为,无异于向忠义发起挑战。

他的能力已经不重要,他的动机,也不具备任何正义性。

最终必然会引来千夫所指。

连说出那句“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都对关羽毕恭毕敬。

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每日筵席管待。

吕蒙偏偏去挑战,根深蒂固的权威观念。

其名声,肯定会江河日下。

看看罗贯中先生,如何安排他的死亡。

《三国演义》的描述是七分实,三分虚。

七分实自然是史实的部分,三分虚则是虚构的成分。

吕蒙之死,明眼人一看就是虚构。

关羽在死守还魂,附身到吕蒙身上。

吕蒙在一次酒宴上愤而离席,直接抓住孙权的衣领,骂道:

“碧眼小儿,江东鼠贼。”

孙权惊魂未定,关羽离开,吕蒙七窍流血而死。

三国历史在民间流传甚传,百姓们都不不愿意他去世。

吕蒙必须这样去死。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公平吗?

教员有一句话,说得好:

“一定要尊重群众的意见。”

另外一桩公案,可以与之交相辉映。

温酒斩华雄,本不是关羽的功绩。

华雄,乃孙坚所杀。

但这项功绩却被被关羽夺去,且成为大街小巷人人熟悉的典故。

你道公平还是不公平?

顾颉刚先生提出一个历史理论:层累地制造历史。

即历史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这个理论用《马太福音》的理论可以解释: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

不要讲公平,你要依道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

损害当世人利益

其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吕蒙破坏了战争的规则。

一个破坏战争规则的人。

要不最后夺取了天下,可以召集一大帮人来帮自己正名。

要不成为败者,只能被人评价。

吕蒙是后者,东吴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灰烬。

当时的战争规则是,当两个国家签订了和平条约后,必须保护商旅的利益。

只有货物流通了,才能保证各国的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于商旅一般以保护为主。

如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一样。

吕蒙却扮作商人模样来攻打荆州,这等于直接触犯了规则。

试想商人以后,应该怎么办?

商人掌握着这个社会的经济命脉,他们与上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联系着下层群众。

等于是一个社会的宣传员。

人家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能说吕蒙好话吗?

吕蒙的做法,等于直接剥夺掉人家的权利。

吕蒙还能得到正面评价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春秋时期,同样发生过一件事。

宋襄公与楚国发生战争,楚国渡河的时候,手下几次劝他主动进攻。

《孙子兵法》有云: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历史给出的评价是,宋襄公有着蠢猪般的仁义。

人真的会这么愚蠢吗?

非也。

宋襄公仍旧抱着周时代,是最后的一丝仁义。

即使在两军交战的最险恶的环境中,也同样没有放弃。

可惜的后人都在骂他,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越来越差?

就是因为诡诈之徒,越来越多。

仁义之人,越来越少。

吕蒙的做法无疑是后者,罗贯中就是怀揣仁义的人物。

在小说中他精心塑造自己心仪的人物——刘备,将其仁义描摹得淋漓尽致。

新野之战,刘备带领百姓逃离。

难道这不是一种与宋襄公一样的行为,都是抱着内心的理想。

作为毁坏规则者,践踏仁义者。

罗贯中先生可不会手软。

后人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先入为主地就给其定了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上两个,就是吕蒙风评不高的主要原因。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既然读历史故事,就不能光有趣味性,还要从吸取智慧。

何谓智慧?

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残酷的社会趋利避害,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司马懿,可谓聪明绝伦。

他明明可以有机会让诸葛亮在他手中去世,但是他偏偏不动手,以退为进。

他深知可以担负起奸诈的恶名,却不敢担负杀死诸葛亮的恶名。

这个人的风评太好了。

若是死于他手,他这一辈子怕是翻不了身。

当然,也有人说他之所以不杀死诸葛亮,是因为一旦诸葛亮去世。

他也会遭受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待遇。

不可否认有这个因素。

人做一件事情,不可能只出于一种动机,是各种因缘际合成就。

希望历史,能给人提供一个最佳视角。

让你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最终的本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