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药店现在特别的多,比奶茶店还多,有的地区甚至一条500米的街道,居然聚集了7家药店。
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药店总数已达58.65万家,比2020年的55.3万家,增加3.4万家,药店规模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可关键是这些药店还不赚钱,现在A股上市的有4家连锁药店,分别是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大药房、一心堂。其中,老百姓总店数达10009家(含2755家加盟店),益丰为9200家(1516家加盟店),一心堂8990家,大参林8896家(1376家加盟店)。
这些上市连锁药店,最近三年的平均毛利率接近40%,比同样是零售行业的便利店要高出一半,但是他们平均净利润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1年100万的营业额,到头来只有5万块钱的纯利。
那么,这么不赚钱干嘛还开那么多呢?
要知道开一个药店的成本很高的。一般来说,药店的选址都非常讲究,不仅要考虑到店铺的面积,还要考虑到周围一圈的人流量。除此之外,想开药店,还必须得给店员购买社保,而且定期做体检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不仅如此,每年都会要求将相关设备进行送检,并且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销存系统。如果开设一家70平米的药店,药店里的药品总价值至少在25万元以上,大大小小的一些设备费用,人工费用以及装修费用算下来,至少也得花上40万。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药店还能越开越多,肯定不是简单的市场因素。其实,从2007年开始,就有几家大的资本公司同时盯上了药店的生意,并且高价收购了那些个人开的小药店。比如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当时带着300亿资金高调下场,两年时间并购了上万家药店。而且他们给到的收购价格非常的高,平均下来,一家药店收购价格高达200—300万,几乎相当于这家药店20年的总利润,让人根本没办法拒绝。
据统计,2016年到21年,5年时间,中国药店数量就从43万家猛增到59万家,甚至有了小药店开起来就是为了等待被资本收购。当时,医药行业一度盛传了一句话“卖药的不如卖药店的赚钱”。
据统计,目前高济医疗已覆盖21个省市,70个城市地区,旗下拥有64个药店子品牌共11000多家药房,连接了上游1000家供应商。另外,高济医疗还搭建了300多人的技术团队,开发了多种工具,以便更好地管理、服务旗下药店。
那资本突然看上卖药的生意,肯定也是为了赚钱的,我们知道,中国卖药最多的地方,不是药店,而是医院。2017年,中国卖药的总销售额是2万亿,其中68%是从医院卖出去的,药店的数量只占了10%都不到。
八十年代后,医疗体系逐步转为市场化,要求医院自负盈亏。既然国家不再负责财政兜底,医院想要获得收入维持正常经营,就要靠患者支付的医药费。
一般公立医院的收入大头有两块,一个是药品收入,另一个是诊疗收入。
由于医院的营收有一大部分依靠药品,所以部分医生会有开高价药的倾向。久而久之,造成药品价格虚高,“看病贵”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所以,在连锁药店快递扩张之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2015年开始,政府拒绝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的定价,相当于完全放开了药品市场。
第二件就是2017年前后,一连串的医改措施,比如两票制,就是药品卖给医院只能开两次发票,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这样就没有中间商能从中间赚差价了。
然后,国家又要求所有的医院药房零差价销售,就是医院卖的药多少钱进的货就要多少钱卖,一分钱都不能赚。
这样一来,医院和医生就没有了卖药的兴趣,因为卖药利润不赚钱,医院药房卖的越多亏的越多。所以很多医院里的药品品种种类大幅减少,除了集中采购的药品之外,很多药在医院干脆就买不到了,病人只能拿着医院开的处方去药店买药。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处方药外流预计高达5400亿元/年,这为药店的增量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所以,国家要把医院卖药的蛋糕切下来给药店来吃,这个就是线下药店。
除了以上这两个因素之外,还得益于审批门槛放宽。
一方面,如上海、苏州、青岛、山东等国内多地都在探索“一业一证”改革试点,促进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器械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GSP证等多证合一,简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另一方面, 北京、上海、湖北、河北等多地已出台政策,取消零售药店营业面积和间距限制。这些改革放宽了开药店的门槛,客观上也促进了药店数量的增长。
5%谁信。药店药卖的死贵
5%?那是资本应付股东的。还有25%是薪酬成本高,给资本家的,剩下的用于租金扩张和工人工资。
利润不止吧,我买达格列净,药店一百三,网上买80。网上还有利润,药店应该差不多半对半的利润
百分之五十吧,百分之五谁信,在医院开出来的同厂家同含量的药,要超市要贵一倍
什么店多,就证明什么利大,就像口腔诊所一样。
胡弄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