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观世界」“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引热议,中国假期真的少吗?

终南紫微斗数 2024-04-22 14:47:18

翻云覆雨明断处

煮水成云造化时

明去暗来顺心意

进取退还应天机

连续两周不吃饭,然后吃43顿饭,是不是等于多吃一顿饭?傻子都知道不等于。

直接上数据,我国目前除了周六日,法定的节假日只有11天。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5月1日),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 其他的都是借的周六日来“调休”的。如果和世界的其他国家比,大概是这么个样子:排在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后面。和很多欧美国家也有差距。

为什么这几年经济发展起来了,休假天数没有明显上升呢?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网络消费节日”的出现。大长假的初衷其实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促消费”。 当初“五一”七天假刚开始实行时候,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做“黄金周”。关于“长假”的新闻、研究报告也都是围绕其“促消费”的市场价值。而围绕“长假”对打工人身体和压力健康意义的宣传则很少。

实际上在推动“更多假期”这件事上,一直首先考虑的是对市场、消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产能增长,为了拉动经济,平衡“生产”和“消费”,需要给打工人更多的假期,牺牲部分产能,来帮助消费更好增长。西方实际上在过去一百年间就是这么做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正在越来越低。

当然,代价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对欧洲不少来说经济增长未必是选民希望的首要目标,在票选中他们更愿意支持对福利、医疗等幸福感关心的候选人。而如何平衡国民幸福感和发展速度,这是个更大的问题。越老牌的发达国家这种趋势越明显,目前的平均劳动时间基本已经降低到七个小时以下。

按道理,随着这几年经济增长,我们为了促进市场繁荣和消费,应该也可以增长假期了。

毕竟,光挣钱不花钱,不可能带动经济繁荣,还可能引起严重问题。但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十五年前做了一件“创新”。2008年6月18日,首届“6.18”线上大销举行。2009年11月11日,首届“双十一”线上大促举办。这两个活动实际上充当了传统“节假日”的消费能力释放作用。

而且可以工作日的午夜进行,不用额外假期。打工人熬夜来疯狂消费。以2021年的“双十一”为例:某猫平台在购物节中创造了最高的销售记录,总交易额达到5403亿元。此外,某东在同一时间的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491亿元,也创下了新的纪录。加上其他大小平台,全网的一个“促销节点”成交量妥妥超过一万亿。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用2021年国庆七天“黄金周”的数据来对比。这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5.5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亿。也就是差不多一个双十一的三分之一而已。

所以,这些网络“消费节日”去掉了“休长假”这个中间环节。直接“无中生有”的创造了新的消费风口,打通了打工人钱包和网络电商之间的节点。充当了新的没有假期的消费狂欢。既然如此,那么通过增加假期,减少劳动时间,来促进消费、活跃经济看似也就没那么必要了。

那么线下的法定节假日假期是否还重要呢?其实依然很重要。

因为法定节假日主要带动的是旅游消费经济。而各地的旅游业的收入是能直接分配到大部分普通底层个体商户的,比如出租车、餐饮、零售,带来的社会价值和财富分配作用远大于网络促销。而网络营销活动中,大部分收入都被头部带货主播、大品牌企业、互联网平台所赚取,很难像前者的带动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

现在随着大家开始对商家营销的狂轰乱炸疲沓了,重新向往走出房间,户外踏青、野营、旅游,这两年假期旅游经济又重新提升了各地的日程。前有淄博、后有哈尔滨、天水,都可以看到小城市“火出圈”对当地的经济拉动作用。这和网络促销只造出几个“收入上亿”的网红主播,其价值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各地也在重新重视放假带来的经济促进。

这样,也有了一个“增加假期”的新思路方向。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的超级大国,因此哪怕增加一天法定假期都是非常慎重的。如果草率增加,不但全国生产暂停,甚至可能造成高速拥堵,景区压力变大,反而让旅游体验变差,很多人宁愿在家休息几天。

未来,或许“全国统一假期”可以不变,但建议能让各省增加自己的特色假期来促进经济。 因为中国太大了,南北的气候、经济结构、作息文化都不同。南方三月已经可以踏青了,东北可能还是冰雪未消。而蒙古草原七八月风光正好举行“那达慕”的时候,南方已经是酷暑梅雨的季节。

这两年各地都在前方百计的希望拉动消费增长。那么将我们的地大物博的优势利用起来,每个地区各自在不同的时间放假,举办自己的旅游节日。比如北方利用冬季不太好开展生产作业的时间,搞冰雪节、冰灯节、滑雪节。南方利用夏季炎热的时候,搞美食节、降暑节,或者根据习俗延长春节到正月十五之间的假期。在国外,很多城市、小镇都有自己的节日,大家上街搞有特色的活动,还能吸引大量游客。

这样也能够给大家提供更灵活有趣的假日体验,拉动全国人民“大串门”,去彼此的省份旅游。从去年火爆的“特种兵”旅行就能看出来了。哪怕三天赶五个景点,很多人也希望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家不是不愿消费,是没有时间去旅游,又已经厌倦了线上的消费诱导。 既然如此,在全国放假影响太广,不好轻易调整的前提下,不妨让各地自己制定符合生产、生活特色的假期,实现灵活放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