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十个本科生里,近七个是女生

雷叔写故事 2024-10-25 09:12:24

最近有一组数据刷屏了,说高校里女生越来越多了。

(图源:智谷趋势)2004年,本科招210万人,女性占比46.8%。2010年,本科招339万人,女性占到了一半,并开始反超。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468万人,其中,女性295万,男性173万,女生占比63%。这意味着,二十年里,本科女生数量暴涨348%,男生数量仅仅增长88%。所以之前,男生数量是女生的1.4倍;现在,男生数量缩减至女生的60%。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了硕士生里。2004年,全国在校硕士研究生65.4万,女硕士占比44.2%。

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128万,女生占比50.36%,女硕士人数首次超过男硕士。2020年,267万在校研究生里,一半多的是女硕士,这种现象持续至今。博士生群体也不遑多让。1999年,在学女博士不到1.2万人,占比不足四分之一。2009年,在学女博士数量攀升至8.5万多,占比到了35%。如今,在读女博士攀升至了25.6万,占比超过了42%。

(闫广芬, 尚宇菲.改革开放以来女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成就、动因与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 (01): 84-93.)二十年间,暴涨了19倍。可以预见,在这个趋势下,要不了多久,博士生肯定也是女多男少。

(刘江, 张文明. 女性教育突破与学历攀登——对中国(2001—2020年)本硕博教育性别逆转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23, (08): 104-112.)

再分地区看。

2022年招生性别比相对接近1:1的有北京、上海、江苏、西藏这些地区。

(图源:智谷趋势)河南和山东女大学生明显更多。山东19.5万女本科生,8.4万男本科生。女生是男生的2.3倍。河南女生22万,男生9万,女生是男生的2.4倍。

(图源:智谷趋势)再横一点,国际比较上,我国高等院校里的女生占比远超世界主要国家。63%这个数据,超过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一大堆国家。

那什么地方男的多呢?答案是幼儿园。一些帖子现身说法表示:“幼儿园的男女比例是21:9”“我们目前22个孩子,女孩6个其余16各都是男孩,隔壁班也是女孩少,有的家长说,这要是跳舞想找个舞伴都找不到了,都得男男组合了。”

有的博主直接画出了新生儿性别比的折线图。第三孩的性别比,几个省都冲到150以上。

(图源:热爱地理的小王子)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奇观”。幼儿园都是男宝,高校都是女大学生。今天不做性别吵架,只是来说说这个话题。

好了,我先把上面的事简化一下。一个2004年出生的孩子,2022年进大学,那他可能经历了这么一条人生轨迹线。他读幼儿园小学时,身边大多是男生;他读初中,男生也比女生多;他读高中了,一下子男生比女生少了;

(图源:智谷趋势)他读大学,男生同学数量暴跌。他读研,还是女同学更多。他是幸运的,他的男同学们没那么好运气。中考是一关,高考是另一关,他们被分流到了职高等学校里。所以是因为男的天生比较笨不会读书吗?倒也不是。以尖子生为例,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985高校的男女生总占比为1.65比1。全国TOP40高校里,男生基本都远超女性。

以浙江为例,虽然总体女本科生的数量在增加,但几乎所有头部高校女生比例都在下降。

(图源网络)

既然成绩没什么差异,那为什么会出现女生比例大幅增加的情况呢?有几种流行的解释。· 生理上,女生发育比男生早依据是,5岁男童的大脑语言区发育仅相当于3岁半的女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显得滞后。这些发育早的女生,心性上更稳重,在板凳上坐得住,学习成绩就提高了。但这很难解释考研时的情况。

· 社会文化上,女生被教育好好读书依据是,安安静静的性格适合应试教育。但实际上很多男孩子也会被这么劝说。而且2010年以前,中高考内卷没那么严重,男大学生的人数更多,总不能说那时候的安安静静与现在的不一样吧。· 男生早早要承担家里的压力,女生则有更多机会读书这也是一种流行说法。但这是认真的吗?个人觉得上面这些都不太靠谱。如果非得解释一下的话,这几点倒更像是理由:· 二十多年前的高校扩招高校扩招导致大学门槛降低,意味着达到中等成绩的人可以上大学。高校扩招主要扩招的是各种文科,而文科班总是女生比较多。· 计划生育让家庭愿意集中资源供女孩上学尤其是独生女家庭,享受到充足教育资源后,孩子的成绩会带来许多正反馈。· 女生读书更多,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中,中层女性领导占比已开始反超男性。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男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占比仅46.7%。

这些解释的核心在于,让更多人有书读,让更多人有工作可以去干。经济学的考量背后,也是宏观层面的赞誉。要知道,中国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国家超过100年时间才完成的人口转型;同时,中国高考用了40多年就完成了许多国家花了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素质培养和人才选拔。这个社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在人类史上也不多见。尤其在当下,非常值得庆幸:教育依然是我们缓解不平等的重要渠道。

评价教育现象的好坏有无数个指标,但在当下更为迫切的还是怎么帮助就业。坏消息也很明显,女性教育依然不能获得与之相称的回报。比如引发争议的两张图。女教师几乎全是名校且普遍是硕士,男教师几乎全是普通三本本科生。

男教师的最高分,还比不上女教师的最低分。

我无意去讨论这些岗位的特殊性,也不想絮絮叨叨对比分析其他地区的相关做法。只是借此引导大家关注一个事实:当教育效率都缺失时,那公平性更可能罔顾了。这里无关性别,关乎的是对未来的展望。你读个名牌大学回来了,别人一本正经教育你,“家族传承吾辈责”;你工作了,发现研究生文凭,还不如本科应届生好使。所以本身在择业环境里,不受平等对待的一些女性可能会继续卷学历,让自己挑选工作的门槛相对低一些。教育回报率已经一次又一次指出,多读一年书,是相对容易增加点收入的。反正总是要卷的。然而卷来卷去,最无法忽视的就是对于生育率的影响。

只不过另一些专家表示没这回事。你也想看看这篇文章吧。我去找了找,论文里的结论是:“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不得不服,东北真的版本领先。

(张翠玲,姜玉,庄亚儿,等.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23,47(03):78-93.)

事实上,男孩危机不是个新鲜词,早在15年前就有了。说我国传统上存在的男性优势已经在很多方面转化为劣势,因为我们的男生学习上不太行了,体质上也挺糟的,心理上还不成熟,社会责任感还挺差劲的。所以我们要拯救男孩。喊出口号的人叫孙云晓。

当时很多人不怎么关注作者,大家都是在论证这个词语的适用性。比如跟日本草食男的概念结合起来,辨析一下大雄跟碇真嗣谁才是草食男代言人。

只能说网友比学者会玩。但纯粹的幽默和尴尬的荒诞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面对这样的题目,你选择哪一个,如今看来都是在反讽。

你选游戏误人,不好意思,这是家庭教育的锅;你选男孩绅士,多少有点儿阿Q精神了。更别说过度呵护独生子,反而让他们思维受限的理由了。事实上专家孙云晓一直挺有名的,他的代表作想必大家也知道,叫:《夏令营中的较量》。

无论他编的哪个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很多问题会自然而然在时间中被解答。我们既不需要危言耸听,也不需要执迷不悟。急了,总不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