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粟裕抓捕叶飞,看二人关系的历史演变,为何传后期二人不和?

智胜聊历史 2023-06-13 12:30:03

关于粟裕大将与叶飞上将,他俩既有过珠联璧合的合作,也有过粟裕亲自抓捕过叶飞的过往,还有过近些年两人后期关系不和的传闻。鉴于这些过往与传闻,已对粟、叶两人的历史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帅克将就这些问题作一分析与厘清。

“南阳事件”粟裕抓捕叶飞,如何看待这一遗憾的历史事件?

关于“南阳事件”粟裕抓捕叶飞,粟、叶两人在各自的回忆录中都有所提及。大致的情况是: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数百人在粟裕、刘英的带领下,冲出敌包围圈后,成立了挺进师。该部后与叶飞的闽东部队汇合,双方商定成立闽浙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两支部队的汇合,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加之与中央早就失去了联系,致使“双方都有些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甚至矛盾一度激化到“互相错抓了人,错杀了人”的地步。最终,刘英以闽浙临时省委的名义,决定对叶飞动手。他给粟裕带信,让他趁与叶飞见面的机会,把叶飞扣押送至省委。

为防止粟裕违抗命令,刘英还专门“派来一支武装监督执行”。于是粟裕抓捕叶飞的南阳事件就这样发生了。好在叶飞最终在押送途中幸运脱险回到闽东。

作为受害人,叶飞在他的回忆录中更多的是客观的描述,特别是对被抓捕的细节等都作了详尽的交待。

作为执行人,粟裕在回忆录中作了简要分析。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省委书记刘英决定除掉不听话的叶飞,二是粟裕本人是被动的在有武装监督下不得不执行的,三是叶飞脱险后粟裕因没有完成任务也被“剥夺了行动自由”,他也成了受害者。最后粟裕这样总结道:“当时我们都还年轻,又失去了中央和分局的领导,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对问题的处理上,留下了不成熟的痕迹”。

透过两个人的回忆,我们看无论是执行人粟裕,还是受害人叶飞,都以一种坦荡垒落的心态来对待这一遗憾的历史事件,并没有掺杂一点个人的私怨。

当然,不管怎么说,叶飞毕竟是受害人,粟裕毕竟是执行人。尽管粟裕是被动执行命令,粟裕还是声称自己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他提到了刘英和他多少“还有以主力自居的思想”,特别是粟裕自己也承认“未能坚决抵制”刘英的错误决定。

粟裕与叶飞长期共事打仗,如何看待两人合作的珠联璧合?

粟叶“南阳事件”发生在1936年秋,自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各自在各自的游击区进行游击战争,直至新四军成立后,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叶飞任三支队六团团长。两人重新开始交集则是在1940年6月陈粟率新四军江南主力跨江北上成立苏北指挥部后。当时粟裕任副指挥,叶飞任一纵队司令。二纵、三纵司令分别是王必成、陶勇。大名鼎鼎的叶王陶便是由这而来。

从这时起一直到建国后的十多年,粟叶在一起共事十多年。这十多年也正是两人合作的黄金期,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我们看抗日战争这段,特别是皖南事变之后,叶飞主要是以粟裕副手的身份同粟裕搭班子共事的。这期间,粟裕每变动一次职务,都是由叶飞来接任:粟裕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叶飞任副师长;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后,叶飞接任一师师长;后根据需要,叶飞又与粟裕汇合,任苏浙军区副司令。新四军一师打日伪军的战役,最有影响的当属车桥战役和南坎战役,而这两个战役又都是粟裕委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的。这足见粟裕对叶飞的信任与倚重。

我们再看解放战争这段。叶飞主要是以粟裕部下的最得力干将的身份共事的。作为粟裕麾下最倚重的主力王牌,叶飞的一纵可谓名满全军。宿北战役立第一功,莱芜战役立第一功,孟良崮战役立第一功。可以说,粟裕指挥的每一个重要战役,都有叶飞一纵的大杀四方。特别是最重要的任务、最难打的任务、大范围的战役穿插任务,粟裕都是直接点将叶飞的一纵来担纲。而叶飞和他的一纵也不辜负粟裕的期望,打得异常铁血漂亮。

对于这段历史,叶飞曾这样回忆道:“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和浙南的部队都编入了新四军,以后一直并肩作战,直到革命胜利。我和粟裕同志也长期战斗在一起,从新四军一师,华东野战军,一直到解放后,我都在粟裕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多次当他的副手,相互间配合得很好,没有因为个人意气而影响工作”。

我们看,粟叶曾有过“南阳事件”那样深的裂痕与遗憾,一般人早就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梁子。结果粟叶两人竟然不受半点影响。不但如此,粟裕对叶飞高度信任、高度器重,叶飞对粟裕高度尊重、高度敬佩。无论是搭班子共事也好,还是叶飞作为粟裕麾下得力战将也好,两人的内心是那样的相通,互相配合得是那样的默契,仗打得是那样精彩漂亮。这种关系与合作,真是殊为难得和了不起,它彰显了粟叶两人真是纯粹的共产党人,真是纯粹的襟怀坦荡之人。

盛传粟叶后期关系比较微妙,如何客观辩证透视这一微妙关系?

解放后,粟裕与叶飞两人仍保持着较好的工作和个人关系。特别是两人在那特殊历史时期,分别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挨批时,两人仍能彼此照应与心领神会。

1958年粟裕挨批时,按说叶飞是必须带头发言过关的,但叶飞是三缄其口,我们并没有看到叶飞如何批判粟裕,这与一些人上纲上线猛批粟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同样,叶飞在“文革”受冲击时,粟裕给叶飞说了不少好话、做了不少工作。据说,后来,叶飞当海军司令,粟裕都是鼎力推荐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粟裕逝世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也流传了一些后期两人不睦,关系比较微妙的传闻。帅克作为《粟裕传》的作者之一,就曾听到过不止一个老同志谈到了这种微妙的关系。我们不妨例举一下影响这种微妙关系的几个例子。

比如粟裕方面和一些粉丝,对叶飞在《一代名将》文章上说的粟裕曾向他请教打游击问题,认为这个说法欠妥,觉得粟裕怎么会向一个部下学习打游击呢;对叶飞在采访中称孟良崮战役最后总攻阶段由他来统一指挥,表达不同看法,因为总攻那一天,《阵中日记》明确记载,粟裕依然在实施指挥,并给有关纵队发了多道命令;对叶飞在回忆录中说,上海战役无论是筹划部署还是指挥控制都存在问题,也持有异议,认为叶飞的好多回忆不准。

比如叶飞方面和一些粉丝,他们对车桥战役是粟裕亲自到前线指挥的说法持有异议。明明粟裕本人,还有叶飞、陈丕显、管文蔚等人的回忆录上都说是叶飞担任前线指挥,粟裕坐镇后方掌握全局,怎么突然粟裕又到前线指挥去了?到前方又不告诉叶飞,那你干嘛去了?不相信叶飞吗?

以上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无疑把粟叶的这种微妙关系有意无意之间给放大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帅克觉得这些不可取。这既不符合粟叶之间真实的历史关系,也不利于粟裕和叶飞的研究。这一点,帅克坚持认为,粟叶两人生前关系保持得很好,我们应多从正面解读。同时,对待一些历史争议问题,严格坚持公正公开、科学客观的态度,充分考虑时代和背景因素,多起些正面的推动作用,少来些偏颇与误传。这样才能告慰粟裕和叶飞两大名将,这样才能契合两大名将的历史关系。

2 阅读: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