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开就哭,孩子这个坏习惯要纠正?不着急,看背后的原因再决定

琦想妈妈 2022-07-21 07:14:18

好友最近有点焦虑,她告诉我,她有点担心回老家的孩子了?

我觉得奇怪,反问她;孩子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教师,家里就一个小孩,老人家疼小孩都来不及,只是孩子离开了这个城市而已。有啥好担心的?

好友说;这几天和回老家的女儿视频,发现视频里孩子无时无刻都抱着一个毛绒小狗。

一开始,自已也没留意,可有一次,婆婆告诉她,孩子去哪都要抱着这个毛绒小狗,只要一拿开毛绒小狗,宝宝就直哭,洗都不让洗。

听到婆婆的描述,好友不禁有点担心了,孩子该不是离开自己到了爷爷奶奶家心里害怕,因此手里必须抓点东西?为什么一只普通的玩具会让孩子这么痴迷,孩子的心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

无独有偶,我在妈妈群里,几个妈妈也在聊这个话题。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都喜欢抱着固定玩偶的。

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好友孩子常抱的那只毛绒小狗来孩子来说,真的挺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还能安抚孩子的情绪。为什么这样说昵?

为什么孩子有自己依恋的物品?

我在《一本书读懂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看到,其实像好友家孩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依恋的物品,除了玩具,他们还可能对自己经常盖的被子,经常穿的衣服产生依赖,仿佛只有这些东西在身边他们才能睡得踏实,睡得安稳。

这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孩子通过这些物品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眼里,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玩具、生活必需品,他们将这些物品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可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为了替代对于父母的依赖,为了给予自己安慰,他们就会找一些固定的物品作为感情寄托,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以及情绪上的安抚。

如:为了满足口腔吸吮的愿望,宝宝就会通过吃奶嘴、吃手指来满足;

又如;为了体会到舒适的触觉体验,有的孩子经常会摸一些柔软的毛绒玩具或是毛毯等。

当他们必须要学着独立的时候,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一些固定的物品,他们可以随意支配物品,从中寻找到父母的气息,从而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有了它们的陪伴,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在身边一样。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这些物品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更加勇敢、独立。

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积极的方法适应独立。所以说孩子有这种行为都不是什么坏事哟。

柔软物为孩子依恋物首选

从上面几个妈妈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产生依恋的物品多是毛绒玩具、被子等这类柔软,可以进行亲身接触的物品。为什么孩子会选择这类物品呢?

因为这些东西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能够进行肌肤上的接触,就好像妈妈的怀抱一样,会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肌肤接触的,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宝宝,他们的需求就更为强烈。

所以,孩子会依恋上洋娃娃、毛巾、被子等这些柔软的东西,通过舒适的身体接触让自己放松下来,更好地适应“一个人的世界”。

所以,我们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的这种行为,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要选择性地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

安抚物需要戒掉吗?

有些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看到孩子拿着不放手的安抚物,没有它就睡不着觉,要是孩子一直离不开安抚物怎么办?孩子这个坏习惯要纠正?不着急,看背后的原因再决定

《一本书读懂儿童行为心理学》谈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恋物”行为是不需要纠正的。通常,只要孩子的情绪、举止等方面没有异常表现,依恋的物品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物品,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正常的,这种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我记得我们妈妈群有一位妈妈聊到;她们家儿子在7个月的时候,孩子的外婆缝了一个花花被,小小的,出门坐车,挡在腿前,防风防冷。

后来天气暖和了,就不要了,放在家里,午睡时盖肚子。儿子到1岁的时候,孩子只要睡觉就找花花被子,不然不睡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3岁,上了幼儿园,接触了更多的朋友同学,后来就把花花渐渐遗忘了。

现在花花被就只是一个破布头,被孩子送给妹妹了。

所以妈妈不用太过于担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社交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有勇气和力量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安抚物了。

如果孩子非要盖着经常盖的被子睡觉,或者是必须抱着枕头睡觉,这样的情况是不需要父母强制干涉的,更不要将孩子的物品拿走。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证物品的安全卫生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对于物品的依赖程度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作息,妈妈们是不需要过分担心的。

如果孩子的依恋状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一天都离不开依恋物,没有依恋物就大哭大闹,这时候妈妈们就要注意是不是存在别的问题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