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之间的博弈,是马拉松运动训练所贯彻的训练理念。特别是对于想跑出好成绩的大众跑者,如果月跑量和训练强度过低,就很难实现最高目标。
当然,运动负荷的持续增加,必然会带来受伤风险,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的事情。即便世界上最顶级的职业运动员,拥有最好的运动康复医生,在运动生涯的不同阶段也会面对各种伤病的困扰。
所以,我们不仅要乐观、理性看待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尽可能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如:重视跑前热身、跑后拉伸,强调循序渐进训练原则。
在谈到“受伤”经历时,女子马拉松世界冠军朱晓琳指导谈到:“平时训练的时候,总想偷点懒,当真正受伤时,看到队友们练得很热血,自己又不能跑,内心真的很煎熬”。
在谈到“受伤”原因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摔跤队随队医生,瑞希健康创始人侯希贺医生谈到:
第一,训练不系统,又急于上跑量和强度;第二,训练前的热身工作做得不到位,训练后又不注重拉伸;第三,训练方法不科学,技术表现不协调;第四,忽视运动短板的针对性训练;第五,缺乏定期评测机体疲劳指数;第六,运动装备不合体,训练环境恶劣等。
侯医生还强调到,当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持续增加,又没进行适当的身体调整,就会导致身体出现过度疲劳。这时候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机体承受力、技术表现等,都远达不到状态好的时候,那么就容易出现一些运动损伤和其他身体疾病。
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训练,也要重视大强度周期训练后的身体调整。毕竟高强度训练模式下,运动员的精神消耗和体能消耗都是巨大的。
最后,侯医生还聊起专业运动队的那句名言:“不会偷懒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它主要是强调了在大运动负荷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也很难百分百把握住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状况。
智慧的运动员在执行教练员的训练计划时,能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训练计划。从而在状态好,或不好的时候,自我进行微调,从而既保证了训练的系统性,也避免了一些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