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实力碾压,中国为何迟迟不统台?需要解决3大问题,是什么?

南斋孤风中 2024-11-06 20:46:08

中国近代史上,台湾问题就像一个未愈合的伤口。

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2.3亿两,还被迫割让台湾,无数民众痛哭流涕,誓死抵抗。

50年后,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怀抱,但很快又陷入分裂。

如今的解放军,早已不是当年的北伐军。

现代化的两栖登陆装备、精确制导武器、远程火力投送能力,都已具备。

那明明已经实力碾压,解放军为何迟迟不统一台湾?

不统一,自然是有原因的。

更大的战略布局

2008年,是个转折点。

当奥巴马入主白宫时,美国悄悄开始战略转型。

从“重返亚太”到“印太战略”,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

美国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清晰:

重建本土工业,打造“去中国化”的供应链网络。

几个关键数据一清二楚:

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从2009年的11%,提升到2022年的近15%;

对华贸易逆差,从2008年的2680亿美元,峰值逐步收缩;

2022年的《芯片法案》投入520亿美元,重建半导体产业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转移的趋势。

以苹果公司为例。

2015年,其95%的产能在中国。

到2023年,这一比例降到70%以下。

印度、越南的产能占比,正逐年提升。

2018年,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开启贸易战。

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在2019年下降12.5%。

美国通过“实体清单”,打压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华为手机海外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20%骤降至个位数。

19世纪,英国对付拿破仑法国的手段就是这样:

不是正面交锋,而是切断经济命脉。

如今的美国,同样试图通过重组全球供应链,来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主权问题,更是关乎中国能否突破美国战略围堵的关键。

统一固然重要。

但如何在统一过程中,避免落入对手的战略陷阱。

如何在实现统一后,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

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期。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战略抉择。

与此同时,压力催生创新。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中国市场从2018年的120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800万辆,占全球销量60%以上。

比亚迪,更是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

光伏产业同样实现突破。

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

在高端制造业,C919大飞机已获得超过1000架订单。

打破了空客、波音长期垄断。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在突围。

中芯国际,在7纳米工艺取得突破,2023年营收突破80亿美元。

产业升级,才是突破封锁的关键。

近期美国拉拢盟友对华施压,但效果并不理想。

2023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达9780亿美元,与欧盟贸易额达7847亿美元,都创历史新高。

这表明全球产业链的韧性,远超预期。

发展才是硬道理。

1985年,日本因美国压力签署“广场协议”,被迫升值,结果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反观中国,通过持续创新和产业升级。

即使在贸易战背景下。

2023年,GDP增速仍达5.2%,经济韧性非常强大。

台海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核心关切。

但在当前形势下,采取军事行动将给予美国“正当理由”,拉拢盟友全面遏制中国。

这可能,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大局。

因此,优先推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更明智。

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第二个问题:秩序维持

历史上,世界秩序的更迭,往往伴随着剧烈动荡。

1815年,维也纳体系,确立英国主导地位用了30年战争。

1945年,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经历二战后才确立。

如今,我们正处于新一轮世界秩序转型期。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转变可能更倾向于和平。

台湾问题,已从区域事务演变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回顾历史,1972年《上海公报》时期,台湾问题还主要是中美双边关系的一部分。

而今天,它已成为印太战略的核心,牵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武力对抗,往往代价高昂。

好的一面,中国打赢了美国完成统一,成为新的主宰。

但与此同时,可能会有新的敌对势力出现。

大规模冲突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也可能趁乱动手。

万一像俄罗斯一样,被拖成持久战,发展势头还会被打断。

俄乌战争后。

俄罗斯GDP,从2021年的1.78万亿美元下滑至1.5万亿美元,卢布贬值超过20%。

关键技术发展受阻。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3年金砖国家扩容,全球49%人口、44%外汇储备由金砖国家主导,显示多极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我们既不当“世界警察”,也不追求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持续发展壮大自身。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慢慢衰落,更为顺畅。

中国现在,最缺的是时间。

保持战略耐心,专注发展才是制胜之道。

台湾,是一块瓷片

统一,就像修复一件珍贵的瓷器。

台湾,是中国版图上的一片瓷片。

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拼接,而是让它生长更加旺盛。

明朝郑和下西洋,不是靠武力,而是用贸易和文化赢得尊重。

今天,两岸交流也印证这一点:

每年有数百万人次往来,台湾的珍珠奶茶、夜市文化在大陆风靡。

大陆的短视频、网购平台在台湾青年中流行。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2023年,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大陆,出口额超1500亿美元;

2023年1至11月,大陆新批准台资项目(含经第三地转投资)6936个,同比增长26.8%。

正是这些经济联系,让分隔多年的两岸人民持续靠近。

但统一路,并非一帆风顺。

美国频频“添柴加火”:

2022年,美国对台军售的金额总计为77亿美元。

2023年,美国对台军售的金额总计为19.88亿美元,这是拜登任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台军售。

今天,台湾省的GDP约7000亿美元。

占全中国GDP的1/20,但其半导体产业,却控制着全球50%以上的代工市场。

台积电一家公司,就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高端芯片代工订单。

每年,为台湾创造上千亿美元的产值。

如何在追求统一的同时,避免核心产业受到冲击,维护发展势头。

这都需要通盘考虑。

历史上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德国统一前,也面临外部势力阻挠。

但随着德国经济实力增强,最终创造了“柏林墙倒塌”的奇迹。

今天的中国,2023年GDP已达126万亿元人民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这些,都是和平统一的底气。

中国在南海就是典型案例:

通过发展海军实力(截至2023年已有三艘航母)、建设岛礁设施,有效遏制了外部势力的军事干预。

这种经验,同样适用于台海问题。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

近代以来,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两岸人民都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今天的统一追求,不是为了改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

而是为了消除地缘风险,实现民族复兴。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台湾问题是家事,但也是国事。

先把不怀好意的外人请出去,再好好谈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统一不是征服,而是团圆;

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这才是真正的“和为贵”。

11 阅读:473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