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没炮弹,拖着大炮闯过日军封锁线,日军为什么不敢开枪?

奋发图强噢 2024-11-06 21:20:38

1941年,"百团大战"刚刚落幕,八路军在战场上缴获的20余门步兵炮因炮弹打光而成了累赘。八路军总部决定将这批火炮护送回延安,任命周希汉负责护送其中一段路程。面对日军的重重封锁,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策:既然无法躲避,不如明目张胆地走过去。在他的带领下,这支拖着"没有炮弹的大炮"的队伍,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穿过了日军的封锁线。

战火锤炼 英雄初现峥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我军装备与日军的差距令人触目惊心。当时的日本已跻身世界八大工业强国之列,而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八路军战士们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日军的现代化装备对抗。有的战士甚至还在使用红缨枪,这种冷兵器与敌人的机枪、大炮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战争年代里,一位身材瘦高、眼光上视的年轻人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这个自称"天下第一瘦"的人,就是后来的开国中将周希汉。

1913年,周希汉出生在湖北麻城的一个小山村。他14岁就参加了黄麻起义,次年便加入了红军队伍。

17岁那年,周希汉第一次见到红军首长时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面对首长说他"长得单薄了点"的评价,他引经据典,谈笑风生。

这位少年不仅胆识过人,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首长拿出军用地图考他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看不懂,并主动请教。

从此,周希汉在军中的成长之路一路坦荡。他参加了苏区反"围剿"战役,经历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抗战爆发后,周希汉在八路军129师386旅大放异彩。他历任作战股股长、补充团参谋长,后又担任386旅参谋长。

在386旅,周希汉与大将陈赓形成了黄金搭档。两人配合默契,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太岳山区的百姓们编了歌谣赞颂他们:"小日本,你听清,太岳山上有陈赓;小日本,你别捣蛋,让你碰上周希汉。"

周希汉在战场上不仅勇猛,更以智取胜。他从未在战场上受过伤,人称他福大命大。

对此,周希汉总是打趣说:"人瘦,目标小,敌人打不着。"这种在生死之际还能保持幽默的性格,让他在军中广受欢迎。

人们评价周希汉:"立身有傲骨,打仗如绣花。"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军事才能。

正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即将在1941年的晋中平原上,完成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任务。

护送任务 千钧重担临身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总部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二十多门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步兵炮,因为炮弹打光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批火炮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战利品,总部决定将其护送回延安,用作炮兵教学。太谷至清源段的护送任务,落在了129师的身上。

这个任务的难度让人头疼。除了笨重的火炮,还要护送一大批北平、天津的爱国学生、中高级干部和日本反战同盟的国际友人。

整支队伍加上护卫力量达到了3000多人,目标实在太大。太谷到清源的路上还布满了日军据点,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129师师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周希汉担任这次护送任务的指挥官。周希汉接到命令后,立即投入紧张的筹划工作。

黄昏时分,这支庞大的队伍开始向晋中平原挺进。夜幕降临时,他们已经来到了同蒲铁路一线。

周希汉利用夜色的掩护,带领队伍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的巡逻车。整支队伍如同一条长龙,悄无声息地穿过了同蒲铁路。

过了铁路,前方就是汾河。队伍继续保持沉默,在周希汉的指挥下,成功趟过了汾河。

日军的哨兵对这支队伍的行动毫无察觉。只要到达河对岸不远的东、西清堆村,就能完成任务交接。

天还没亮,队伍已经到达了东、西清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原定的交接点上并没有吕梁军区的部队。

四处搜寻也没有发现友军的踪迹,这让整个队伍陷入了困境。周围遍布日军据点,身后就是汾河。

一旦天亮,这么大的队伍将无处藏身。周希汉与陈赓等人商议后,决定继续向前推进,寻找新的突破口。

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天色即将放亮,而他们还要穿过徐沟、交城公路这条日军的重要防线。

在这危急时刻,周希汉却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这个计划虽然冒险,却给了这支队伍一线生机。

计谋出击 胆略显英豪

周希汉对众人宣布了他的计划:既然无法隐蔽通过,不如光明正大地走过去。把火炮从车上卸下,炮衣去掉,改用骡马拉着。

他要求部队以进攻队形前进,步枪上要挂上刺刀。这支队伍要装作准备攻打清源、高白据点的模样。

周希汉分析说,日军不知道我军有没有炮弹,看见这样的阵势,必定会猜不透我军意图。趁着敌人迟疑的时候,队伍就能乘机进山。

队伍做好了准备,天色逐渐放亮。一支拖着大炮、列着进攻队形的八路军出现在清源至高白公路上。

日军炮楼上的望远镜捕捉到了这支队伍的踪迹。日军指挥官看着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一时间难以判断其真实意图。

这支队伍是要进攻清源,还是要打高白?日军急忙想用电话联系附近据点,询问情况。然而电话线早已被八路军暗中割断。

失去了通讯联络,各个据点的日军更加紧张。他们纷纷钻进防御工事,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进攻。

沿路的日军都不敢贸然开火。他们担心一旦开火,就会引来八路军大炮的轰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支队伍中的战士和被护送的人员都绷紧了神经。唯有周希汉神态自若,骑在马上悠闲地抽着烟。

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队伍依然保持着进攻的队形,稳步向前推进。日军的炮楼里,敌人的枪口始终对准着这支队伍。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个小时。当队伍终于进入吕梁山脉地区时,日军这才发现上当了。

等到日军派出坦克和装甲车追赶时,周希汉已经带领全队安全转移。这一仗,没有发射一颗子弹,却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战例。

这就是周希汉的高明之处:他善于利用敌人的疑虑,把劣势变成优势。明明是无计可施的困境,却被他化解成了一场完美的突围。

这场"空炮记"堪称经典,不仅体现了指挥员的军事才能,更展示了革命军人的智慧与胆略。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战"。

在这场较量中,八路军没有发射一发炮弹,却让日军望而生畏。这种以弱胜强的战例,为中国军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谋流传 经典永流芳

这场巧妙的突围战,为八路军的军事史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希汉带领队伍安全抵达吕梁军区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护送任务。

这批火炮最终被成功运送到延安,成为了八路军炮兵训练的重要教具。这些大炮见证了我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这场战役的成功,在于周希汉对敌军心理的准确把握。他深知日军谨慎的作战风格,抓住了敌人害怕遭受炮火打击的心理。

这种计策颇具古代兵法的遗风。兵者,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以虚张声势吓退司马懿。而周希汉的"空炮记",则以无弹之炮震慑日军。

两计虽时代不同,却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军事智慧上的深厚积淀。古今相映,更显智谋的永恒价值。

这场战例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智谋化解危机。当敌人的优势成为他的包袱时,弱者就有了取胜的机会。

周希汉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在于计谋的巧妙,更在于执行的果断。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他没有犹豫不决。

他选择了最出人意料的方案:不是躲避敌人,而是正面通过。这种反其道而行的做法,打破了常规作战的思维定式。

这一仗还体现了革命军人的智慧与胆略。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我军将领们学会了用智谋弥补力量的不足。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比拼。有时候,聪明才智比武器装备更具决定性。

周希汉的"空炮记",堪称以弱胜强的典范。这种智慧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也为今天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启示。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依然让人感佩不已。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战例,更是中国革命军人智慧与勇气的缩影。

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无数像周希汉这样的将领,用智慧和胆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段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它告诉我们: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智慧和勇气可以创造奇迹。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