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月初九日,南京新太庙落成。大明皇帝朱元璋率领皇太子、诸王“冕服诣庙”,将四代先祖:高祖父德祖、曾祖父懿祖、祖父熙祖、父亲仁祖的神主牌位迁入新太庙。
此外侑享于太庙东庑的,是以皇伯考寿春王朱五一为首的二十一名皇族。配享于西庑的,则是以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为首的十二位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我们要注意一点,这十二位功臣中,有五人依然健在: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而在此后发生的洪武朝多次大案中,确实也没有牵涉到这五位功臣,可见朱元璋眼光的毒辣。那么明初十二位配享太庙的功臣都是谁呢?其中有些人为什么没有名气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第一批入选名单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初十日,朱元璋下旨在南京鸡笼山建功臣庙,目的是为了“追思功劳”。鸡笼山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因其形似鸡笼,因而得名。经过仔细的斟酌权衡,朱元璋圈定了一个二十一人的功臣名单: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祯、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
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明初开国功臣,比如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延安侯唐胜宗等人,都不在其中。
太庙
可能是觉得仅仅建一座功臣庙还不够,朱元璋在两天后,又钦定了七位配享太庙的功臣:“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死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称为“配享太庙”,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
郧国武闵公廖永安
廖永安,其家原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后迁徙至巢县(今安徽巢湖市),元末大乱之时,在巢湖集结了千余艘战船以对抗元军。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拼凑了一支舰队打通裕溪口,廖永安则解决了内乱,双方合兵一处,于六月初渡过长江攻克元朝太平路(今安徽当涂县)。
上与永安举帆前行,上曰:“采石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风力稍劲,顷刻及岸。—《明太祖实录卷三》
廖永安画像
渡江南下,是朱元璋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而廖永安手下的巢湖水师,则是大明水师的源头。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月,因战船在太湖中突然搁浅,廖永安被张士诚所部大将吕珍俘虏。对于这位屡次击败自己的水师名将,张士诚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希望他能够归降自己,甚至遭到拒绝之后,也只是将廖永安监禁起来,并未杀他。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遥授廖永安为光禄大夫、柱国、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七月二十七日,廖永安在苏州病故,终年四十七岁。
张士诚剧照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日,大将军徐达攻破苏州城,生擒张士诚,然后将廖永安的棺柩护送回应天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四月,朱元璋赐廖永安谥号为“武闵”。谥法“赴敌无避”曰“武”,“左国逢难”曰“闵”,完美地诠释了廖永安的一生。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四月,加赐廖永安封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改封其为郧国公。
虢国忠烈公俞通海
俞通海,祖籍濠州(今安徽凤阳),后随父俞廷玉移居巢湖。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龙湾之战中,朱元璋所部击败了来势汹汹的陈友谅,战后论功行赏,俞通海在诸将之中排名第二。
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水战之中,俞通海身先士卒,战后被认为“功最多”。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俞通海出任江淮行中书省事。
俞通海画像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与张士诚展开决战,俞通海却在进捣桃花坞的战斗中阴沟里翻船,被流矢射伤,不得不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休养。当年四月,俞通海重伤难愈,不幸去世,终年三十八岁。赠光禄大夫,追封豫国公。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其弟俞通源封南安侯,俞通渊封越巂侯。
蔡国忠毅公张德胜
张德胜,合肥人,巢湖水师出身。渡江之后,元朝义军元帅陈野先大举围攻太平府,张德胜在长江之上大败其水师,战后授太平兴国翼总管。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三月至四月,张德胜连续击败徐宋政权名将,同为巢湖水师出身的赵普胜,并一举收复池州。
张德胜画像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龙湾展开决战,面对实力强大的陈友谅所部水师,张德胜总领水军奋勇杀敌,最终将其击败。一路追击至采石矶之时,张德胜不幸战死,时年三十三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追赠光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为蔡国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追谥为忠毅。
永义侯桑世杰
桑世杰,无为州太平乡(今安徽芜湖)人,巢湖水师出身。随克金陵、镇江、金坛、丹阳、常州等地,升任行枢密院判官。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与廖永安一同攻打石牌(今安徽怀宁),结果在冲阵之时不幸战死。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追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其子桑敬,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封徽先伯。
桑世杰画像
朱元璋之所以对战功平平的桑世杰念念不忘,大概率在于当年合并巢湖水师之时,其领头人赵普胜有“异志”,幸亏被桑世杰举报,算是救了老朱一命。桑世杰,无为人。亦自巢湖来归。赵普胜有异志,世杰发其谋,普胜逸去。—《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泗国武庄公耿再成
耿再成,泗州五河(今安徽五河)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义军的元老。相比较前面几位巢湖水师出身的功臣,耿再成早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便已经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
从履历来看,耿再成先后奉命镇守镇江、滁州、长兴、扬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一月又出镇刚刚攻取的处州(今浙江丽水),可见老朱对他的信任。
耿再成画像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元朝降将蒋英复叛,杀害金华守将胡大海。而在处州的苗军将领李祐之闻讯之后也跟着作乱,耿再成猝不及防,被叛军刺落马下后不屈而死。朱元璋闻讯后嗟惋不已,追封其为高阳郡公。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加赠为泗国公,谥武庄。
越国武庄公胡大海
胡大海,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是除了淮西二十四将以外,最早一批加入朱元璋义军的将领。渡江之后,胡大海曾宿卫于朱元璋帐下,可见老朱对他的信任。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元将杨完者率大军攻打徽州(今安徽今歙县),被胡大海击败。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年底,胡大海率军攻打婺州(今浙江金华),久攻不下,于是朱元璋亲自领兵前去支援。
胡大海画像
老朱一到,婺州守军投降,胡大海则趁胜攻下了诸暨。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五月,朱元璋返回建康(即南京),留胡大海镇守浙东。宁越为浙东重地,必得其人守之。吾将归建康,以尔为才,故特命尔守其衢处。绍兴进取之,宜悉以付尔。—《明太祖实录卷七》
前文提到,降将蒋英作乱,假意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观弩,然后半路偷袭,将其杀害。明朝建立后,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谥武庄。胡大海共二子,长子胡三舍因违反禁酒令被朱元璋处死,次子胡关住与父亲一同遇害。
梁国公赵德胜
赵德胜,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因善于骑马舞槊,作战勇猛,被称为“黑赵岁”。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赵德胜弃元将王忙哥,转投朱元璋麾下。
在攻破集庆路(即南京)的战斗中,赵德胜被认为“功最”,即功劳最大。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南京,赵德胜镇守被认为是龙江第一关的虎口城,是龙湾大捷的功臣之一。
赵德胜画像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赵德胜率军收复洪都(今江西南昌),随即与朱文正、邓愈一起留镇于此。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大军包围洪都。赵德胜率诸将坚守,不料却在六月的时候,被弩箭射中,不幸伤重而亡,终年三十九岁。当年十月,追封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梁国公。壬寅,从文正守洪都,友谅攻城,德胜于诸将中捍御功最多。至是,矢中腰膂而死,上深惜之。—《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剩余配享太庙功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增加一人:常遇春。
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常遇春,怀远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归附,军中称之为“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常遇春剧照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率军自开平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新太庙落成后,罢除廖永安一人,另外增补五位尚且在世的功臣。
中山武宁王徐达
徐达,濠州钟离县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后世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武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魏国公,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病逝,终年五十四岁。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
徐达剧照
岐阳王武靖李文忠
李文忠,凤阳府盱眙人,朱元璋亲外甥,曾攻下应昌,险些擒获元顺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曹国公,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武顺王邓愈
邓愈,泗州虹县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卫国公,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去世,终年四十一岁。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东瓯襄武王汤和
汤和,濠州人,朱元璋投军的引路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进爵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剧照
黔宁昭靖王沐英
沐英,定远人,朱元璋养子,明朝稳定云南的最大功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封为西平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追封为黔宁王,谥昭靖。
结语:明初有十二位功臣配享太庙,按理其实是十三位,但在德庆侯廖永忠死后,朱元璋却将他哥哥廖永安的神主牌位移出了太庙。可见当年因为小明王之死,让明朝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元朝为正统,始终令老朱极为不爽,连带着也迁怒于廖永安。
开国六公爵中的李善长、冯胜,没能在活着的时候配享太庙,再结合他们日后的结局,不得不说有时候命运真的很神奇。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沐英既入选了鸡笼山功臣庙,又在活着的时候配享太庙,但他此时却尚未封爵。这么大的功劳没有爵位,朱元璋是不是有打压养子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