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相比而言,公检法是清水衙门,是被很多人漠视的单位。
我的父亲是1967年12月入伍的,在部队服役16年的他,在1984年,以营长身份转业回到老家,被安排县城的供销系统。
当时该单位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人人向往,在全县城排名前几位,很多人挤破头皮都想进入那个系统。
那个年代的人,对供销社应该印象都很深吧。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遍布全国各地,由政府经营,属于国营单位,所以在供销系统上班,是相当有面子的,也是很吃香的职业。
当时供销社卖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国产商品,进口的很少见。生活用品,食品,衣服、鞋子等等都有卖的。
后来,也卖收音机、电视机和缝纫机,但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的,因此,那时,找父亲买东西的人接二连三,父亲成了亲朋眼中的香饽饽。
记得当时我们县城第一栋两层的家属楼,就是父亲的单位建的,效益之好超乎想象。
在1989年,在供销系统干的如火如荼的父亲,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定要调到法院工作,家里劝也劝不住,母亲为此和他吵了几次架,说父亲不知道好歹,将来哭都来不及。
最初母亲说的没错,那时每年县城审判犯人,都要开公审大会,一到那个时候,父亲则愁坏了,因为他要厚着脸皮,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到各单位去借车。
而那时他们法院,只有一个中巴车和一辆破吉普,根本就不够用的,直到1994年之后,法院才配备了几辆车。
后来在九十年代中期,供销系统却土崩瓦解,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有不少人不得不四处奔走谋生,甚至不少人摆地摊,开摩的。
而父亲则特别安稳,一直干到退休,如今每月退休金9800多,有空就出去旅游摄影,日子惬意得不得了。
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如今母亲逢人就说父亲有先见之明,嘿嘿,有些事,谁能猜得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