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十天干,到底是怎么来的?(第三部分:辛壬癸)

野话说文化 2024-10-05 16:58:46

上两篇我们讨论了十天干的头七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还有三个“辛壬癸”没有讨论,这三个很有趣,有些知识你可能从来没听到过,希望你能得到一些启发。

废话少叙,继续探讨。

第八“辛”

甲骨文的“辛”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辛

仔细观察,“辛”的甲骨形象是不是“象一株植物托着某种不成熟的果实”?

《说文》解释为“秋時萬物成而孰”(秋天万物长成而熟),这个解释应该是误解。

实际上,“辛”应该是“新”的初文,意为“新生”,就是新的种子正要生长出来的意思,旧种子长成现在的植物,现在的植物又要“辛(新)”长出果实和种子,难道这还不是新的开始吗?

同时,新长出的果子(果实)还很酸涩、辛辣,没有办法食用。因此,本意是“新”的“辛”字,还代表“酸涩,辛辣”的意思。

由“庚”意味着变化开始,到“辛”意味着新的果实开始长出来,这种顺序和承接,用来描述天干的第七、第八非常合理。

第九“壬”

壬,是妊的初文。

壬,就是妊。妊,就是怀孕,孕育。

很大可能是,即使“壬”的最初的本意,可能也不是“怀孕”,怀孕可能是一种引申义。其本意可能是“负担”,女人怀孕,行动迟缓,犹如身负重担一样。比如,壬的甲骨文很能说明问题,应该是一个挑着重担的样子:

甲骨文壬

很明显了,“壬”表示“负担、孕育”的意思,那么作为天干第九,就顺理成章了。壬,承接“辛”,表示果实已经过了“青涩”时期,种子开始在果实种孕育了,就好比苹果长到秋天逐渐成熟,其中苹果中的种子也开始发育成熟。

Tips:植物到了“壬”的阶段,就可以吃了,尤其是古代经常食物匮乏,在壬的阶段人们同常就会适当收获一些作为食物,这也是“烹饪”一词的来历,其中的“饪”字就是“大熟”的意思(《说文》)

第十“癸”

癸,就有点复杂,众说纷纭。

《说文》认为“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意思是“冬季,水流向低洼之地,(结冰后)水土就会呈现一个平面,可用来度量。”这种说法,只能说是许慎也不知“癸”的真正意思,牵强附会而已。当然,许慎也不是毫无根据,他是根据篆体字的样子猜测的,《说文》记载的“癸”字形如下:

说文的癸

但是,许慎并没有看到甲骨文,实际上的甲骨文“癸”字形如下:

甲骨文癸

现在,请你看着上面甲骨文“癸”的各种写法沉思一会……

这个字像什么呢?

尤其是,它作为天干之十,表示一年的结束?

对了,这个甲骨文癸,很像某种东西捆扎起来。

实际上,在一些方言区里,捆扎东西,仍然有一个词叫“揆”,比如,把某些长条状的,或散乱的东西理顺,然后扎结实,就叫“揆一揆”或“揆起来”。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看,农民收完庄稼秸秆后捆扎的样子:

收获后捆扎的作物

捆扎好的庄稼

是不是非常像“癸”的甲骨文形象?再对比一下比较规范的金文“癸”:

金文“癸”象不象捆扎的秸秆的俯视图?

天干的第十“癸”,说的就是庄稼收割后,捆扎起来准备收藏或运回去的样子。这些庄稼秸秆,很可能会用来作为饲料或灶火使用。而捆扎起来的样子,就是“癸”。

题外话:实际上,经过商周之变,再加上秦灭六国文化,再加上焚书坑儒,华夏先民早期创造的许多知识都灰飞烟灭了,甚至甲骨文这种东西都没有在任何古书上有记载。战乱频仍、文化变革、流离失所等,这些可怕的社会巨变会导致文明倒退、失传,人们忘记了先民的创造,或者继承的东西支离破碎、难以理解。

Tips:多说一句,很可能现代汉语的“捆”字,也来自这个“癸”,甚至与英文的con-前缀是同源的。英文 “con-”(发音“捆”)意思也是“一起,共同”的意思,比如control(控制,悄悄说一句,汉语的“控制”与control可能也同源),control的意思其实就是把散乱的事物捆扎起来的意思。这和汉语的“癸(揆)”或“捆”意思完全相同。以上系小小的延伸阅读。

小结一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农业还没有规模化前,也就是早期农业阶段,先民还在为生计“辅助种植”或“试种”阶段,人们长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而创造出来的表示“顺序”和“季节、时令、日期”的词汇,其来源非常朴素,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神秘源头,之所以后人不得而知,基本上是过度解释所致,在历代知识分子过分神化上古时期情况下,出现扭曲的、过度的解释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现代人应该对此反思,并重新追根溯源,以图真正理解先民的意图。其实,后人对先秦著作中大量的误解,主要是过度解释,不能回归朴素和原始,诸位阅读要当心。

0 阅读:11